第391章
怎么就全给她碰上了?
这一趟要查几年前的纵火案,居然还疑似和传国玉玺有关?!过分了,过分了啊!传国玉玺一出,天底下有哪个文物能匹敌的?
哪怕是良渚文明时期的有着六千到七千年历史的玉琮,都未必比得上传国玉玺!
教授几乎要咬碎牙,都不想自我介绍了,只简单打了个招呼。
“吕同学,你好。”说完就坐下只与章局聊天,两人认识很久,涉及到文物的案件以前也有请过这位教授帮忙,更不用说这次可能涉及到传国玉玺。
章局将吕思彤刚才所说陈述了一边,说她对三国时期东吴的两名年轻将领颇有研究。
“呵呵。”教授平淡笑了笑,眼里尽是她班门弄斧的意味,要说做学问这事,可不是有天赋就行的,更多的是时间累计,是岁月的沉淀,她一个小年轻看着才二十出头,敢说颇有研究?
要知道,他堂堂a大历史系教授都只敢对外说“略懂一些”。
“是吗,你都研究到了些什么?”教授的语气病不客气。
吕思彤也听出了点意思,知道自己这么一个普通学生,在教授看来肯定是“关公面前耍大刀”、“鲁班面前耍斧头”,注定是要“贻笑大方”的。
不过,sorry啦,关公和鲁班都是人家的门客捏~
获得俗语失灵的效果!
吕思彤挑挑眉说:“一般般啦,也就研究到周瑜皮鼓有多翘……我是说,周瑜军中的鼓是什么材质的我都知道!”
“牛皮。”教授冷笑一声,既是说她吹牛皮,也是说鼓的材料就那些,不难猜。
吕思彤也冷哼一声,说:“你尽管问,我不仅有问必答,我还直接给你演周瑜,就是研究得这么透彻。”
在对方疑惑这句话什么意思的时候,周瑜再次附身。
无奈摇摇头,与这位学者简单拱手作揖,说:“阁下若有什么困惑,直言便是。瑜若能说,必会应答。”
“……”教授愣了一下,她对历史研究到底怎么样还不确定,天才肯定是真的天才,这演技,这仪态、说话的语气,瞬间就换了个人,一种儒雅感十分直观地展现在面前。
不不不,用演技已经不能形容了,简直像是请上身了!
教授肃然起敬,就连称呼都换成了“您”。
教授问了很多自己这些年研究三国历史时困扰的问题,以及一些被后世阴谋论的历史点,他发现尽管对方没有说出任何的文字记载出处,但自己竟轻易就被说服……身为一名历史系教授,治学要严谨。
“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有出处吗?不能仅仅凭推测,就说是历史研究,历史虽是历史但也是现实,现实是不讲逻辑的。”教授很认真地说,比如哪个写历史文的作者安排主角打仗前一晚敌军遭遇了陨石雨,肯定是要被骂死的。
可历史上真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所以过于理性的推测,未必是最接近真相的。
周思彤沉吟一阵,说:“应当是有记载,只是尚未发掘,不是推测。按照如今的考古能力,今后会证实的。”
教授心里竟是一种遗憾,他没有觉得这小辈在忽悠,对方的言语谈吐都那么地真诚,谈话这么一会儿的时间,就将他心里的高傲卸掉。如果换了别人说出这样的话,肯定直接大骂了,没有记载就是杜撰,对历史研究是纯负面的!
教授还在感慨,却见眼前的小辈有些陌生,脸还是一样的脸,神态又和刚才大为不同。
她坐姿也变得更豪迈些,一手撑在膝盖上身体略微前倾,说:“阁下问了周郎那么多,不问问我孙伯符?”
教授哭笑不得,又惊又喜,天才真的天才,留在历史圈是娱乐圈的损失,进了娱乐圈是考古圈的损失。
一旁章局也是看得目瞪口呆,这下算是明白为什么她能协助破获那么多案件了,知识储备实在惊人,模仿本事也是一绝,当线人卧底非常合适。
等教授和孙思彤也讨论完,已经过去了两个小时。
从一开始的轻视傲慢,到现在谦卑地低着头,老教授再次回想起年轻时所学的: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活到老,学到老。
“您……收徒吗?今天说的这些,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你虽给不出具体史料出处,但我读过一些史料能够作为佐证。”
此时孙策也已经分离出来,与周瑜相视一笑,估计小吕又要头疼了。
“呃……”吕思彤想了想还是拒绝了,故作深沉地说,“我才疏学浅,文学研究这个东西难免会带着自己的观点,我不能误导你。这样吧,加个好友,有什么问题仅供参考。”
“好呀,那也好的。”老教授十分欣喜。
有了老教授的认证,至少可以说明她对外的“天才”人设不是假的,一个真心热爱历史的人,是绝对不会和盗墓贼为伍的。
在老教授的打包票承诺下,章局点点头,给予了初步的信任。
章局从抽屉里拿出来已经准备好的几份档案,就是当年关于陈茹父母被纵火死亡案件的调查内容,以及对当时所有附近段和有过接触的人的笔录记载。
又打开了办公室的投影仪,里面有王局发来的一些近期逮捕的贩子的口供记录照片,以便他们串联线索。
“这个案件的两名死者,是你援助手术费的那个女孩的父母,而且他们曾经也参与过一些文物的流通。这个案件是很明显的纵火案,痕迹很多,但就是找不到对应的凶手。最近才有了新的猜想论证,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