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好在可能是因为奖品太诱人,这些画里有很多都是来碰运气的,要么不符合主题,要么就是画技拙劣。还有些属于重在参与,根本都不指望拿奖,把这些排除了之后居然只剩三分之一了。
  画展总共展出一百幅画作,本土知名画家占一半展出名额,网友投稿的画作里最终只有五十幅能够展出,又要筛选掉一大批。
  几个人筛选了大半天,挑得眼睛都花了,感觉都快分不清画上纷繁芜杂的颜色了。
  公平起见,画作的顺序都被打乱,且不知道作者的名字,只有被选中的才会公布名字。
  一幅一幅画从许亦凝眼前的ipad屏幕上划过,孟初语的画貌似到现在都还没有出现,许亦凝眉头皱了下,不会没有投稿吧。
  突然旁边一个小姑娘惊呼一声,大家都被她的声音吸引过去,包括许亦凝也站起身凑过去看。
  “这是怎么了?碰到好的了?”众人看着小姑娘惊喜的样子询问道。
  “这幅画好有意境,原来还可以这么画。”小姑娘指着ipad屏幕上的那幅画。
  确实很有意境,滔滔不绝的江水上是天空,是层层叠叠的云,仿佛江水从天上来,云层中虚虚掩掩遮盖的是尖尖的塔尖,指代的应该就是沪城最高的塔。
  一段时间不见,孟初语的画技好像又精湛了。没错,许亦凝在第一眼看到这幅画时就感觉是孟初语画的,孟初语的画其实还蛮有自己的特色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异常大胆的用色,那些看起来比较抽象的颜色组合在一起,碰撞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了防止看不懂而出现好的画落选的情况,每幅画在投稿时其实都附了介绍,不同于其他人的长篇大论,孟初语这幅画作只有很简单的一句话,“沪城于我而言,是天堑,也是带我前进的江水。”
  有时候短短的一句话就足以带来震撼,它将画作的含义推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小姑娘包括围在她周围的其他几位员工都很有感触,沪城于他们而言何尝又不是这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高不可攀,但是又蕴藏了很多机会,抓住机会就能乘着江水到达成功的彼岸。
  许亦凝从小在沪城长大,她知道这座城市有很多人在漂泊,在寻找机会,可是本就在高处的她从来没有真正接触过这些。那些道听途说于她而言远没有孟初语这幅画直观,沪城对她来说是家园,是净土,但是对很多人来讲却是天堑,这是沪城的另一面。她为自己发现了孟初语并给她机会感到庆幸。
  毫无疑问,这幅画入选了,全票通过,根本不需要许亦凝为她开后门,当然许亦凝也不会那么做。
  网友投稿的画千辛万苦加了两天班总算是筛选出了五十幅佼佼者,接下来就要搞定本土画家那边的。
  为此,许亦凝特地去了一趟许久没去的地方——她的老师家。
  许亦凝从前学画时师从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很有名的当代大画家傅其洲,傅其洲也是沪城人,之前是国家画协的主席,年纪大了之后退下来,现在任沪城画协的主席,这件事拜托他去做再合适不过了。
  空手上门总是不太好,许亦凝买了老师最爱吃的小馄饨还有青团,又买了一些补品,还给师娘也买了一条丝绸的披肩,两只手都拎满了。
  傅其洲家在老城区,也是独栋的小洋房,只不过面积要比许宅小很多,带一个小院子。院门开着,许亦凝一走进去,就看到老师正在院子里作画。
  傅其洲画得认真,许亦凝走到面前了才发现,抬起头一看,还以为看错了,抬了抬老花镜再看一眼,确认自己没看错。
  “老师你不认识我啦?那我手里这个小馄饨还有青团不给你吃了喏。”许亦凝故意晃了晃手里的食物,装作要走的样子。
  “诶诶,你个小赤佬,人可以走,东西留下。”傅其洲带着沪城口音的普通话一出来,就让许亦凝感到特别亲切,直接笑了出来,露出洁白整齐的牙齿。
  “去去去,去里面坐,你师娘在做饭呢,我让她做点你爱吃的。”傅其洲嘴上笑骂,还是很疼自己这个小徒弟的。
  “就等您这句话呢,看来我今天有口福了。”许亦凝从前学画时没少在傅其洲家蹭饭,傅其洲的夫人叫冯婉珠,出身书香门第,是一位温柔娴熟的人,颇有江南女子的风范,说话也轻声细语的,烧得一手好沪城家常菜,许亦凝许久没吃了,还有点想念。
  傅其洲去了厨房,出来时是两个人,冯婉珠听说许亦凝来了当即要走出来招呼,傅其洲和冯婉珠只生了两个儿子,没有女儿,但冯婉珠很喜欢女儿,从前便一直把许亦凝当作小女儿看待。
  看到冯婉珠,许亦凝也很惊喜,冯婉珠对她确实很好,半个母亲一样的存在,“师娘,这些是我给您买的补品,您一定要吃啊,吃完了我再给您买。”
  “小凝呀,不是跟你说了嘛,把这当自己家,回自己家还买什么东西呀?”冯婉珠虽然这么说,但许亦凝愿意孝敬她,她也乐意接受,嘴角的笑难得不那么含蓄。
  “你照顾好小凝,我去做饭。”转头对着自家老头子就不是这个表情了。
  客厅里摆着的还是熟悉的红木沙发,两人在沙发上坐下,许亦凝拿起桌上的茶壶给傅其洲斟了杯茶。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