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杂物间和地窖里屯够了冬粮,定不会像上个冬季里缺衣短食。
  家里还堆着一百来斤的棉花,天气见冷后,隔三差五来个村民背着吃食来换取,官二比如今市价八文还低的价格置换,熬到现在才上门的全都是连件整衣都凑不出的孤苦老者。
  官家不缺这点棉花,留够了自家用的,半送半换的处理了那一百多斤棉花,与人为善就是与己为善。
  村长更是在一日登门拜访专程道谢,要不是有官二这个年轻汉子敢吃第一个螃蟹,他们松茸村,哪能想着靠种地换条生路,以往哪有今年裹厚袄盖棉被的光景。
  大雪封山时,人人都在家里开始猫冬。
  此地没有节气,除岁的传统,终年穷苦度日,地里也出不了几个庄稼,一些农家传统节庆根本传不到这里。
  估摸着外面过除夕的日子,官二往孩子们的枕头下一人塞了两枚铜钱压岁,私心里给自己夫郎枕头下塞了一钱的银粒子。
  他想明年应该得给夫郎更多的银子压岁,还要热热闹闹准备顿象样的年夜饭才行。
  猫冬得日子实在难挨,熬着熬着终是又一年春回。
  当松茸村雪褪的时候,官家迎来了新丁,母子平安。
  一个虽未足月却有六斤之重的大胖小子,肤色粉白十足十像了爹的小团子,看得人实在心喜。
  官家大嫂难免叹气,总说辛苦一场怎看不到半点像我。
  连官母也说,跟官恒小时候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官恒给次子起名晏春,小名团团。
  挂念着京城的老父,不知何时才能团圆。
  第四十七章
  松茸的春季没有那么多的诗情画意,绿意盎然,树木褪去雪衣,泥土解冻,就是春季来了。
  以往这个时候,是开始肆意的串门走亲访友的日子。
  如今是早就眼巴巴等着泥土解冻,争取最快的时间开荒,过了一个暖冬,就知道棉花有多好了。
  官家今年不必再开荒,就伺弄好现下的田地都捉襟见肘了,家里劳动力只有那么多。
  春耕的几个步骤,沤肥,翻地,施肥,播种。
  土木灰和羊粪球全堆在屋后一丈远的大土坑里,经过一整个寒季的大雪覆盖,早就发酵好了。
  把地表的杂草除根,等着自然风干后,集中起来一把火,就是一堆现成的草木灰肥料。
  翻地得使大力气,得翻透,要泥土厚实松软,才适合撒下青稞种子。
  棉花地可以不用那么松软,但得挖得深一些,泥土不够厚实的话,棉花植株长大后立不住风一吹就倒。
  春耕是一年到头最要紧的事儿,大家都在赶工,县里的纺织厂自然还没人上工。
  新翻的青稞田里,一对白毛鸭子和大白鹅伸头伸脑的在沈逸和官二的锄头下乱窜。
  沈逸停下手,擦了擦汗,“让小的几个来赶回家去吧,挖到虫子我给拾起来,拿回去喂。这碍手碍脚的,我都怕锄头不小心磕到,太糟心了。”
  官二手放嘴边喇叭状,扯开嗓子喊:“小伍,小铃铛快来把鸭子赶回去,我们都下不了锄了。”
  不一会儿提着篮子在溪边打野菜的两小孩儿就跑过来了,一人手里拿着根木棍驱赶着鸭子和鹅。
  鸭子胆小,一赶就走,鹅却倔得很,不仅不走,还要作势伸出脖颈哦哦哦的叫着准备张嘴叨人。
  官二上去就要一脚要踢过去,那两肥鹅却灵活躲了过去,一看就是经常被这样对待。
  鹅也倔不起来了,跟着嘎嘎嘎的鸭子哦哦哦的在两小孩的木棍下回圈去。
  没了捣乱的手头自然快了起来,今年的春耕全得靠小两口自己忙活了。
  赵姨娘出了门,跟着丈夫去忙活买下的两亩田地去了。
  官安官礼十三周岁了,是半大小子了,他们接手了去山里放羊,顺便打柴火的活计,做的有模有样,很是能干。
  家里如今不止母羊一家三口,还有铁牛给抱过来的两只小母羊。
  一只又揣了崽儿的大母羊,和四只小羊,开春草嫩,小哥两天天都带着进山去放,不打柴禾的时候还打些嫩草回去夜里给羊吃夜草,四只小羊长势很好。
  母羊下的两只羔仔一公一母,那只小公羊再长肥点就能拿去跟铁牛家换头差不多重的种公羊回来了。
  官母要在家带孩子照顾官家大嫂的月子,还得腾出手来收拾一家人的饭食,累得人都清减了些,但她乐得,小孙子和圆圆都长得十分可爱讨喜。
  圆圆现下黏沈逸居多,但沈逸腾不出手,自家娘亲又出不了门,两个哥哥和小叔叔们又都得帮家里干活,只能一早就被铁牛叔叔接过去陪他们的儿子玩耍嬉闹。
  铁牛家的儿子小牛儿虎头虎脑的,小身板结实,偶尔摔倒了也不哭,自己就慢吞吞爬起来了,很喜欢跟在圆圆后面玩耍。
  自开春后,哪天早上起晚了又没看到圆圆还得闹着去找。
  铁牛冬哥儿种的地不多,铁牛又力气大,三五天的就把地翻完晾肥,只等着下点儿雨,就播种了。
  冬哥儿收拾家里,顺便看顾着两小孩子,有时候圆圆也淘,不开心就要推弟弟一个屁墩儿,弟弟真疼了他要不安的啃着手手包着眼泪花儿喊冬叔叔。
  冬哥儿习惯了铁牛的那番理念,小子就是得粗养,摔了只有没磕到破皮,就都让小牛儿自己慢慢爬起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