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白天手里有差事,没法料理,晚上官恒请了村里乡亲帮忙给方姨娘草草下了葬,东家结了工钱就过去给人把报酬敬上。
赵姨娘听闻此事最是心惊,毕竟她也是动过跑路的心思,过后只剩唏嘘,到底自己命好,沉得住气。
道是世事无常……
一天傍晚,袁哥儿领着穆老三来官家送请帖,简单的红底粗纸上是穆老三端正的字迹,字如其人可见人品。
沈逸很是替袁哥儿高兴了一番。
袁哥儿还说自己的新房等棉花收获后就开始建,就建在袁家屋后,墙抵着墙的建,誓要婚后也不输阵势,跟隔壁争斗到底。
袁哥儿婚礼当日办的非常热闹,沈逸和官二带着全家小孩儿去凑了热闹,年纪轻的三个小孩还去压了新床,玩得实在高兴。
走时给拿了份很丰厚的回礼,一块儿煮好的熟白肉,一些肉菜熟食,十来个玉米窝头,六斤青稞面。
官二和沈逸给了一钱银子的礼金,两斤干菌子,十斤玉米面。凑了个十二的吉利数,意在岁岁年年,美满团圆。
袁哥儿成亲后不久,迎来了理县今年的正经大事。
初时在县衙赊了棉花种子的人家,天天胆战心惊的伺候着地里的棉花,只要没偷懒的人家,今年的收成都不会太差。
由于第一年试种,没什么经验,只能自己摸索,产量太高也是不可能,好消息是棉花在当地是事宜生长的,以后会成为理县长久以来的经济作物。
官家今年种的棉花是松茸村里种的最多的,没种的人家天天找理由路过田边,眼馋眼馋。
走时还跟官二沈逸打听经验,指望着来年自己家也种起来。
沈逸和官二等人收了近一月才把地里棉花采下,剥离种子,清除杂质过称,比预计的亩产量多了不少,把家里人累得够呛。
五亩地总收六百斤,赋税四成,二百四十斤,税后自家还能留下三百六十斤。
按之前市价二十文一斤的棉花价格来算,能卖七百二十文。
七百多文在理县的购买力是很惊人的,如果储存得当现下就能屯满过冬的粮食。
官二却觉此事不容乐观,产量上来了,市价就得低,以前价高是当地没有,如今当地自供自销紧够了,那么只能低价出售或者自己跑商外销。
怪不得今年的行商至今没走,只怕是等着收购低价棉去外地贩卖,发笔大的。
也是好事,便宜的棉花能让本地百姓们过个好冬,既然自家今冬不缺衣食,何须计较得失。
官二把想法说出来,得到了一致认可,决定少量出售给行商,多留些给村里的乡亲。
这样一来别人也不会眼红刚来此地根基不稳的官家众人。
果不其然,缴税当日,县衙就出了市价十文的价格统一收购,量大的自然怕砸在了手里卖不出去,毕竟那么多人来卖棉花。
有居民们问询行商的收购价格,行商们只报价八文,把人逼得背着棉花全往衙门里送。
官二一闻便知,这是行商们给衙门让路,或者干脆达成了共识,把百姓们的棉花压价,才头年就压了一半,这事看来衙门里的老爷只想挣笔快的,并不想干实事,不要政绩只要钱。
他私下里去找了之前收他菌子的行商,称他一声三哥,请到铁匠铺子里喝了杯薄酒,三哥酒后嘴也严实,并未吐露一星半点到底是生意人。
官二与他说,若衙门低价收了添了几文卖给他们行商,能否给加上一二文,直接去官家拉棉花,毕竟家里今年要卖掉百斤之多的棉花。
问题是怎么才能瞒过衙门里高枕无忧的青天大老爷。
无疑三哥动了点心思,与官二说能凑够五百斤之多这事或许有的谈,趁着衙门这段时间正忙,街上少了个把行商,也不打眼。
这个生意也就做不成了,官二至多卖两百斤,这瞒着衙门的事儿找谁都怕埋下隐雷,只能当这顿酒没喝过,大家换个安心。
之后官二还是把家里要卖的一百斤的棉花卖给了衙门,换来一千文银钱。
街上的物价水涨床高,逛了半天硬是什么也没买,孩子们的饴糖也舍不得买上半斤。
好在沈逸答应了棉花收获后给孩子们再做顿豆腐吃,孩子们也没对官二失望,他们都很懂事,并不要这要那的折腾家里大人。
所有的农活他们也都会帮些小忙,并没有一个躲懒赖事。
尽管市场再乱,自家人能拼力保全已是万幸。
每次市场回来,都会去给村长家透个气,怎么保全一村老小就是村长的责任了。
官恒还得在东家再忙上半月,地多产量多,劳工多,自然有的忙活。
半月后,官恒拿着东家承诺过得报酬回了松茸,由于棉花低价,布匹自然降价,于是家里人人添了新衣新被。
松茸村由官二牵头,相亲们凑钱凑粮给添置了两架纺车公用。
谁家要用就出少量租金租用,租金到了年底再结算分还给各家,虽然麻烦些,但解决了谁家赖着不走,又或是谁家出了钱轮不上用的后续扯皮的事儿。
这事儿官二狠狠露了个脸面,大家都欣然同意,毕竟来年家家户户都打算种棉花,自己村里就能换到种子,松茸村还不赋农税。
于是官家女眷们租用了几天纺车,给家里置办了紧用的布匹。
衙门也开始建布厂,大量招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