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不是活计忙不过来,只是兄长,咱们是流犯,哪有主家敢请你做私塾先生和账房。”
  官恒叹了口气,竟是忘了……
  官二:“咱们苦这一两年,京城那边怎么都该传来消息了。我觉得当农夫很踏实,靠天吃饭不必担忧牢狱之灾,也上不了那断头台。”
  官恒:“你跟逸哥儿都是好的,勤勉又务实……我跟你嫂子,我百无一用是书生,你嫂子哪里又肯做农妇。”
  官二点了点头:“兄长既决定了就去试试,明日我陪你走一趟。”
  “只是为兄去了县里,这一大家子,你嫂子侄儿都得勤靠着你,给你跟逸哥儿为难……”
  “为不为难的日子都得过,我倒是没啥,苦了我夫郎……为我们家操劳太多。”
  想到自己夫郎那尖瘦的小脸儿,官二丧眉耷眼,恨自己没多生得几双手。
  官恒叹了口气,实是四肢不勤才得另谋出路,把一大家子放在弟弟和弟夫郎的肩上,愧疚难安。
  兄弟两把院里院外的地翻了个透,才收活儿回家吃饭。
  今天二娃缠人得紧,沈逸没上山挖虫草,就在家里忙活院里的菜地,给豆子搭架子,给瓜藤搭棚子。
  还把昨天挖的虫草和松茸菌料理了。
  春耕后买了菜籽给院里菜地种满了,现下家里有的是白菜,莲白,箜菜吃。
  一大盆炖白菜,和一小盆凉拌箜菜,一筲箕玉米面儿窝窝头供一大家子吃食。
  饭桌上官恒说了自己的打算,官母和官家大嫂都没出言反对,沈逸点头知晓,这事儿就定下了。
  第三十八章
  一大早官恒就背负行囊由官二送去理县。
  这次没什么要买的大件儿,也就没去借村长家牛车,兄弟二人腿着去县里就成。
  一路上闲聊着走到理县。
  官恒打算去看看县衙旁边告示栏上有没有哪家铺子的聘书,二人便直奔县衙门外。
  也就个把月没来县里,县衙门庭大改。
  朱门大开,大门两边一边站着三个杂役。
  想毕衙内也休整了一番。
  衙门外的告示栏上只有一家地主老爷秋收的时候需要账房,给雇员记发工钱。
  其余便没了。
  官二又陪着兄长把主街的牌楼门店看了个遍,也没有招工的地方。
  只能走着去平村那位地主家应聘去。
  平村。
  “你两都应缺,还是只一个啊?我们需要的记账的可多了。”一个小管事说道。
  官二“请问一共需要多少个?工钱怎么算?”
  管事:“一共需要十个左右,工钱秋收后一起算,五十斤青稞面,或者二百五十文铜子儿。”
  官恒:“那烦请您给我记个名,松茸村官家长子官恒。”
  管事请了大管事出来考较官恒,出了几道算学题,官恒并未出差错,当然就定下了官恒,让他秋收前三天就过来应事。
  兄弟两谈好就走,天色不早了,得走快些回村。
  官恒是满意的,他知道当初修房时请的阿叔们,一天才三两青稞面粉,五十斤已然是很多的了。
  现下家里每日要吃一斤青稞面并两斤杂豆面,五十斤青稞面够家里吃五十天,还能省下一个人的口粮。
  家里今年青稞只种了两亩,其余都是玉米大豆,收获时间都能岔开,秋收完全忙的过来。
  官二知道兄长是想给家里减轻点负担,所以也替兄长高兴。
  算术一道他精通,但他不能放着一家子跟着兄长出来,家里没个主事的爷们儿,只剩女眷孩子是很危险的。
  现下五月出头,秋收得八月里去了,还早得很,接下来还是得忙着把红薯芋头种下。
  山上的榛蘑也要去找寻,攒到一定分量就能去县城里卖掉了。
  回到家里天以尽黑了,一家人顶着盏油灯用饭。
  官二:“今日兄长找到了活计,秋收去应事。”
  官恒点点头:“就忙一个月左右,主家报酬实在算是丰厚。”
  沈逸听着也觉得这份职缺再好不过,五十斤青稞面粉能顶地里半亩的亩产了,也的确只有平村的大户老爷们能开出这个价了。
  官母听着自己长子要去别人手下讨生活,有点恹恹的,但又想着当初一家子被人当牲畜一样从京城赶到这里如今还有条命在又觉得实在是该庆幸。
  官家大嫂红着眼眶问道:“一个月是在那边住还是回来住?平村可不近。”她这次可是知道每日走着来回有多累的。
  官恒:“到时问问看主家,一日两餐饭食是要管的,大不了到时候在平村寻户乡亲租用个铺位。”
  官家大嫂点了点头。
  总体而言这是件高兴事儿。
  次日。
  一大早沈逸就起了,昨晚跟官二商量好了的,今日他自己上山找虫草,官二在家跟兄长去把红薯芋头种下。
  沈逸穿好外衣来到厨房,把昨晚做好的烤馕拿了三张装进布袋里,点着炉火烧了滚水拿碗盛了把馕撕碎吃泡馕。
  热热的一碗下了肚,他就抽了灶里一根柴棍,摸着黑走了。
  官二今天睡得沉了些,沈逸都走出一里多地了,他才悠悠转醒。
  如今天热了起来两孩子人没醒,一脑门儿汗。
  官二一人掐了把脸蛋,差点把人弄醒,才偷笑着出了房门。
  天色已经亮堂了起来,但灶间两位姨娘好像是还没起,他就挑着木桶去溪里打水去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