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越往里道路两旁摆着的背篓箩筐越多,是来以物易物的百姓。
  官二仔细瞧了瞧,有的是晒干的牛粪饼,有的是晒干的野菜山珍,也有一些牛角或是木料雕刻的小玩意儿,藤编的小框背篓箩筐等。
  没有粮食,很明显老乡们就是来换粮的。
  县衙外支起了一个两米宽的摊子,摊子上是些布料,皮子,不大值钱的摆件。摊子前面是些家用的对象,和五六框的粮食。
  有八九个衙役持刀驻守,官二见过的那个主笔正坐在一把藤椅上守着摊子。
  他们二人到的时候,前面有几个百姓在探头探脑,但都不敢过去。
  不一会儿主笔就像个敬业的小摊贩似的招呼他们过去瞧瞧,胆大的真就试探着往前迈了几步。
  官二和吉东没犹豫,直接走上前去。
  主笔招呼一声,一旁就走出个衙役来把框上搭着的麻袋掀开。
  两框青稞面粉,一筐芋头,一筐白薯,一筐淮山,一框烟熏肉。
  怪不得要用麻袋遮掩一二,这谁看了不眼红。
  “青稞面粉现在就是十文一斤也买不到了,大人升迁感念乡亲们寒冬不易,现下八文一斤就出。”
  “肉五文一斤,这些个木薯一文一斤。没带够银钱的明个再来,带了银钱的就再看看,不易物,只收铜子”大人本调令来得急,这些东西带走了费时间还不值几个钱,要是留下来还是便宜了新来的大老爷。
  他们是万万不敢乱动心思的,大人赏的自然收着,就算大人带不走的他们也只敢收拾收拾放进粮仓。
  都是老实巴交的汉子,没来衙门应差前都在泥巴里刨食,放牧,现成的粮食放面前也不敢动。
  这年头就没有不怕官家的人,搞不好就得掉脑袋。
  官二想了想觉得该多买青稞面粉,在这个大多数人手机都没有铜钱的地方,青稞面粉和盐晶就是硬通货。
  冬日里去村民们家里换鲜肉,换更多的木薯类都是可行的。
  吉东很眼馋,他阿父让他全换青稞面粉,八文一斤,他今天只带了五十文铜子还花去了四文,根本买不了几斤面,木薯类就不需要了,家里囤积得够多。
  “劳驾您问问大人,买的多能再给些实惠么?”官忱埋头问道。
  “你能买多少?买上十斤能给少五文,大人留了话的。”
  十斤七十五文,一钱能买五十三斤还多,十斤青稞面又能换八十斤木薯,那可以花四钱买上贰百来斤青稞面粉,拿一半去找村民换木薯鲜肉,怎么也能吃上好几个月了。
  到时候春种还能换种子,换牲口。
  官忱开了口,“我想买四钱银子的面粉,您这还够数不?”
  “呵,口气不小啊,只要你钱带够了,我这五百斤都能拿出来。”
  五百斤倒是不用,吃不完不得放坏了吗,官二想着。
  其实哪来那么多,大人私库里就只有不到五百斤面粉,还被杂货铺,铁匠铺,胡大力以及一些得了信的本地大户收罗了两百来斤走,还剩下一小半了。
  主笔敢说大话,也是想着这寻常百姓家能拿出一钱银子都是稀奇,觉得这人拿话框他。
  “那您给我称满贰佰一拾三斤罢。”官二说着掏出了一两银子来。
  在场看到的人,眉毛都抖了抖,主笔也眼睛热了一热。
  这是哪来的财神,大人说了把这批粮食卖完就带他去赴任,这一下子给完成了大半。
  “你看你要不要再看看这几个框里的货物,再买点儿?”
  “不了,面粉再买多开春要生虫子,其他的我家里都还有不少呢。”
  “来人,过称装粮!”主笔声如洪钟,兴奋得满脸通红。
  那一两银子把吉东也给惊着了,连忙吓着转头四顾,看到大家神色惊叹却无贪婪才松口气。
  还好本地民风淳朴。
  很快分装上了两个麻袋,官忱和吉东一人扛起一袋往城外走去。
  那些乡亲们没有铜子儿,但也想换点粮食,不知道这个年轻人肯不肯换给他们,自发的跟了过去。
  不一会儿就有一队人马不紧不慢跟了过来。
  这可把吉东吓了个够呛,这是到了城外就开抢?
  官二停下看了看,“乡亲们要是不嫌累请跟我到城外草亭空地,我把粮放上牛车就看看你们带来的东西。”
  众人一听这话笑了起来,有戏,这小年轻愿意易物。
  两个劳力正好的汉子各扛着百来斤粮食走一里多地也花了一刻多钟。
  等终于到了草亭把面粉放上牛车,回头一看乡亲们已经自发一字排开,就等他上去瞧瞧了。
  一堆背篓箩筐一字排开,他一个一个上前细看。
  “老乡的这个绵羊毛皮子怎么个换法,摸着很软和。”
  “那是,哈哈哈,我这手艺几十年了出不了错,你要是全要了话给我五斤面粉就成。”
  有四张绵羊皮子,还有小半张卷好的牛皮,这个价格很实惠。
  官忱点了点头,招呼一声吉东打开麻袋,给这个老乡换上。
  老乡带着个木碗,那个木碗装一平碗差不多就是一斤面粉,吉东就给老乡装上五平碗面粉,那老乡乐呵呵提着一布袋面粉回了程。
  官二又去那个牛角木雕那个相亲的框里看了看,觉得那两把牛角梳和两支簪子很是精巧。
  一把木梳上刻着繁复花纹,一把木梳上钻了个小孔没刻花纹,都打磨得很是透亮光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