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作为跑了20年体育新闻、并专注于网球报道的老记者,赵子桐是国新社体育部受人尊敬的老前辈,中央五套直播重要赛事时也常常邀请他当解说嘉宾。
  「聊什么呢?」赵子桐凑了个热闹,「什么20岁的中国新闻奖得主?」
  「叫时鸢,s大中文系刚毕业。」
  年轻小伙三言两语就给赵子桐讲明白了时鸢的那些「传说」:什么大二就给看上了,在国新社实习长达两年半,前脚拿毕业证和学位证,后脚就被安排转正。
  19岁时写下一篇《消失的村庄——回不去的「香格里拉」》,全网累积阅读量上千万,被张总编提报了中国新闻奖;
  20岁成为最年轻的中国新闻奖得主,同年拿到国家奖学金和s大年度特等奖学金;
  21岁出版了自己的非虚构作品集《星垂平野》,一上市就脱销,被业内评价为「思想深邃,不拘一格,优美的文字下饱含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反思」;
  ……
  「人一来北京报到,张总编就给安排得明明白白:只写大稿,不用跑常规新闻。」
  「有意思。」赵子桐托腮,「小姑娘有男朋友了吗?」
  小年轻嘿嘿一笑:「这就是最重要的——她还单身。」
  「那你还不努力努力?」
  「实不相瞒,我今天已经找理由往国内新闻部跑三回了!」
  赵子桐「哈哈哈哈」地大笑了起来,顺手搜了搜时鸢的名字。那本作品集《星垂平野》有电子阅读的版本,赵子桐翻了翻目录,点开了其中一篇人物特稿。
  他很快就被吸引住了。
  赵子桐在这篇文章里,看到时鸢引用了《网——阿加西自传》里面的内容。虽然底部有进行备注,但普通读者很难注意到这些细节。
  而赵子桐不一样。作为一位跟网球打了二十年交道的老新闻人,他不用看备注也一眼就认出了出处。这种微妙的和原作者心灵相通的感觉让他觉得有趣,于是更加投入地看了下去,就连球友拼命给他发消息问他出发了没有,他都没能注意到。
  在把这一整篇上万字的人物特稿读完后,赵子桐得出了一个结论。
  「这孩子懂网球。」
  「啊?」旁边的小年轻显然没反应过来,「她看着不像经常运动的样子啊?」
  「文字里所传递的『内核』,我是绝对不会看错的。只有喜欢网球的人才会处处强调mental这种东西,她虽然写的是『精神力量』,但我知道她指的就是网球圈子里所说的mental。她引用阿加西自传更是印证了这一点。」赵子桐又笑了起来,「很有趣啊。我这儿还真有一篇大稿可以给她写,我去找老张聊聊。」
  ******
  北京798艺术区。
  这片先锋艺术的聚集地之上,多得是胆大前卫的新锐艺术家。包豪斯风格的厂区,各式各样的画展、影展、手工艺品,共同组成了这一特别之所。
  陆姗姗在798租下了两间打通的门面。水泥墙,冷调灯光,一张又一张被放大的照片,右下角写着摄影的时间和地点。
  这是她的个人摄影展。她学习摄影虽然才两年,但因为个人风格独特,色彩运用胆大而浓郁,故而在互联网上斩获了大批粉丝。如今她本科毕业,干脆搞了个为期两月的私人影展,算是送自己的毕业礼物。
  展厅内,有慕名而来的粉丝,也有闲逛时误入的游客。
  进门处摆着一堆拍立得照片,皆是对生活的随手记录,不属于正式展览的一部分,倒更像是装饰。
  一位年轻男人静静地停留在门口。略微有些凌乱的黑发,琥珀色的眼睛,线条极为分明的轮廓。凌厉,却又孤寂。
  男人对着其中一张照片,驻足看了很久很久。
  那是一张冬日的风景照,从楼上往下俯拍的,整张照片被大面积暖金色的银杏所覆盖,阳光微醺,整个世界静谧而温柔。唯一的点缀是画面右下角两个小小的、牵着手的背影,像是一对情侣。
  久到仿佛过了一个世纪那般漫长。
  工作人员无奈道:「先生,展览都在里面,您可以进去看。您一直站在这里,会影响其他客人的。」
  男人这才回过神来。他抬眸,「嗯」了一声。
  然后他问道:「这里的照片,出售吗?」
  「出售的。里面每张照片都有标价。」
  「这张多少钱?」他指着刚才那张拍立得相片问道。
  「这些是不卖的。」工作人员道,「对外出售的都在里面。」
  「里面最贵的照片要多少钱?」
  男人的问题颇有些无厘头,工作人员有点儿感觉对方在耍他,他也就是个兼职的学生,干完这个暑假就走了……
  「五万。」他随口一答。
  「跟你老板说一声,我出双倍的价格,想买下这张照片。」男人忽然道。
  「——啊?」
  「全款。就现在。」
  工作人员有些不知所措,但还是依靠本能反应了过来,回答道:「你等等啊,我去给老板打个电话!」
  ******
  时鸢刚入职,就收到了体育新闻部的「借调」通知。
  借调时间是一个月,从6月15日到7月15日。
  借调人是体育新闻部的赵子桐。对方让时鸢跟着自己去温布尔登,全程跟踪报道今年的温网。而时鸢的任务,则是写一篇人物特稿。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