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他仍然在饶有兴致的观察座中的人。
  师夜光显然对这争吵也毫无兴趣,他像半融化的雪人一样趴在坐席上,心不在焉,神态冷漠,好似走错了地方,勉强在这里坐着,并不觉得有什么趣味。
  齐昭昀比师夜光的态度端正些,大概是因为他太聪明。赵朔就喜欢聪明人,聪明人虽然常常未卜先知,很容易让人吃一惊,但和他们相处并不费力气。赵朔是个谦逊的人,最常对自己的幕僚实话实说“我并非聪明人”,但他自认从未容不下聪明人过。
  聪明是一种难得的品质,并非卖弄学识就算聪明。识时务固然是,知道自己的位置也算,能做出正确的选择那就更不得了,赵朔看着心腹幕僚的眼神犹如老农看守自己辛辛苦苦栽培的瓜蔓和挂满硕果的树。
  直到他的幕僚纷纷请求他来裁决,到底选哪个字。赵朔伸手一指:“都督意下如何?”
  早在很多年前他就学会了这一招,倘若直说二者并没有什么差异只会被迫聆听一堂课,不如随便挑一个你想抬举的人,他说什么自己跟着赞同。这样剩下的人顶多会恨被点中的人深得信任而已,却不会怀疑他是不是根本就觉得这件事不值得用心。
  齐昭昀迅速给出答案:“圣闻周达曰昭,陛下教化四极,统一天下,这个字最好不过了。”
  赵朔猛地一拍大腿,击节赞叹:“好!不愧是都督!这个字妙极!”
  底下一阵不可置信的沉默,旋即,师夜光懒洋洋的提醒:“昭字不是不好,但都督你的名字之中就有这个字。”
  齐昭昀微笑:“难道圣明天子要为臣下避讳?”
  师夜光挑眉,慵懒顿消,眼神锋利:“那么是都督要为天子避讳?”
  齐昭昀仍然微笑以对:“难道圣明天子容不得臣下将光耀千秋的朝代之名用在名字里?”
  师夜光勉强勾一勾嘴角,拱拱手:“都督说得有理,甘拜下风。”
  赵朔适时爽朗一笑:“哈哈哈哈哈哈二卿学问广博,得你们是一大幸事!”
  于是国号的事就这样定了,接下来还有官制,舆服,礼制,册封和追封。
  其他的事都可以先放一放,登基之后的恩旨首当其冲。一批追封前朝和故旧,一批册封新贵勋爵后妃宗室,一批恩赏降者和已经逊位的幼帝,还有前朝忠臣,赵朔旧部,生者给赐予富贵,死者赐予哀荣。这里面千丝万缕,人数众多,以千百计。至于到底怎么册封,册封什么,册封谁,在场的幕僚谋臣全都要照着赵朔的心意来办,先理出名单和人选,然后初步拟定爵位,待遇,官职,赵朔再也不好随便挑一个人就听他的了。
  虽然他早料到齐昭昀必然有大用,却不知道他起作用的时候这么早:齐昭昀知道许多旧事。
  赵朔起家晚,没赶上前朝轰然倒塌的那些年,那时候他虽然进京勤王过,但在千军万马之中并不起眼,更没有捞到什么好处,唯一的好事大概是从望乡出来,认识了天下英豪,从此之后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他的幕僚也大多有这种缺憾,对当年故旧门阀一概不知,齐家却显然不同。
  江东在巫祸冒头以至于腹背受敌之前一直繁华富庶,依仗天险独立于中原大战之外作壁上观,而齐家绵延这么久,齐慕又桃李遍天下,几度隐居,又几度出山辅佐君王,凡是想要治国平天下的文人没有几个敢不尊敬他的,齐昭昀作为他的独子自然继承了这种影响力。
  赵朔当然想得到要是用得好齐昭昀会是什么样的肱骨之臣,他正求贤若渴,自然毫不介意将齐昭昀就此纳入自己的幕僚与谋臣之中。
  宣政殿才打扫出来,其实已经很久不用,因为幼帝在这里的时候虽然也临朝听政,但其实只是个摆设,新盖好的宣政殿也只好放着蒙尘,并没有什么机会启用。现在只是仓促打扫了一番,还没有怎么布置,不过赵朔向来提倡节俭,现在这幅什么都没有陈设,只铺好地毯设了坐席挂好幔帐的样子他就足够满意。
  何况他毕竟还没有彻底搬入宫城,王妃姬妾和子女都还留在王府,恐怕在登基大典前夕才会搬进来。眼下新都内外都一片忙乱,这件事是最不用急的,无论如何也宫里也不会少了皇后和皇嗣们。楼夫人是深明大义的人,况且陪着丈夫一直到了如今,她早就金瓯永固,不必急着入主后宫才能确立名位,即使商王的姬妾喜不自胜,迫不及待,也不会妨碍她稳坐王府主持内务,平定人心,照顾年幼子女,等着好消息。
  当年商王也不过是偏僻乡村的豪强罢了,能迎娶楼家女全因他有一份野心,娶到的是楼夫人是这对夫妻彼此的幸事。如今商王即将称帝,楼家一跃成为外戚,还有强有力的皇后和三位皇子,堪称完美投机。
  赵渊就在这个时候进京,到了宫城。赵朔早有吩咐,因此他被人直接引了进来,到宣政殿拜见叔父。
  殿内的谋臣们都站起身,对这位同样称王的殿下施礼。
  赵渊刚过而立,是赵朔在外最有力的左膀右臂,还有个深受赵朔尊敬的母亲,即使叔侄数年未曾见面,赵朔也亲自离座把他扶了起来,上下打量一番,感慨:“听说你王妃过世了……大丈夫何患无妻,你也不要太伤心。”
  齐昭昀微微一挑眉。这他倒是不知道,毕竟王妃过世这件事只对有心人算是值得重视,否则并没有人太在意。对男人而言死了一个妻子绝不代表从此就孤枕独眠,何况赵渊现在炙手可热,他的王妃之位空缺不了多久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