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常平安搂着阿桃肩膀,脸在她鼻尖蹭了蹭,“娘子心善,如今日子过得都不容易,他们知道了想必高兴。”
  “对了,那渡口的活儿,结了多少银钱?”
  常平安一笑,“拢共结了一千二百两,除了前面上下打点,还有工人工钱,材料货物的本钱,净赚了有四百多两银钱。”
  单那些上下打点的银钱,快抵得上工人工钱跟本钱了。
  “这活儿幸得周大人想着,今年给他的礼厚些,周夫人也收了,叫我往后常去坐坐,周如嫣一出嫁,她在家中也空落,只是我说今年怕是得常在府城待着,不一定能常回来。”阿桃细声同常平安说话,
  “她原先还闷着呢,一听我要去府城,立即起来,多番嘱托,请我多去看看周妹妹,又叫咱们什么时候出发同她说一声,她说是今年过年如嫣不在家,压岁钱得补给她,还要捎东西过去呢——”
  第94章 布局
  清河渡口的活儿常平安到手四百多两银子的纯利, 先前赁铺子没花多少银钱,再有周如嫣投进来的银子,拢共上下加起来还有小一千两, 除开观南食肆留够花销流水, 余下的钱将这酒楼撑起来绰绰有余。
  这一趟去宁阳府的人多, 不光夫妻俩, 还有哪些工匠,且事情也多, 酒楼整修, 各种采购事务, 到底没彻底安顿下来,连住的地方都不大方便, 故而芳娘芽儿一行暂且便没跟着去了。
  阿桃亲了亲芽儿的小爪子,也不管她能不能听懂,自顾爱怜道, “阿娘这一趟去的久些, 等酒楼整修好了立即赶回来,芽儿在家乖乖的。”
  小孩子也听不懂, 啊呀啊呀两句就专心玩起芳娘的头发了, 外头凉, 阿桃心里再舍不得也担心孩子身体, 叫芳娘将芽儿抱进屋里,她回头看了又看,这才同常平安上了马车。
  清河渡口已经开了, 官船民船都能入河。
  常平安没骑马,一行人拢共租了三架马车,带了九个工匠去宁阳府。冬天路滑, 马车跑的慢,行了一日才到清河镇,去镇上歇了一夜,吃饱喝足睡了一觉,隔天才去渡口乘船。
  渡口虽然才开放不久,但隐隐能看出热闹的影子了,周大人前两日还赞先前听了常平安的买了地,如今这一片地大多被常平安和周大人买下来了,其余人有心也买不着。
  小摊小贩嗅觉灵敏,如今渡口这里已经聚集起来了,一旦有商船或是民船靠岸,一群小贩便围过来或是要卖吃食,或是要卖土产,恨不得直接将人从船上拉下来。
  人多难免起纠纷,这会子几人就看到好几回因抢客抢的掐起来的场面。
  阿桃买了些干粮,先前已找人打听过客船,这会子找到人付过银钱上了船,等着到时辰就能出发了。
  西南没有北边那么冷,冬天河水流动,湖面之上隐隐飘着白雾,因河水湍流故而水面并未结冰,客船巨大,里头有单独的小房,虽价儿贵,房间也不大,但至少不用去舱里同人家一起挤通铺。
  湖上漂了数日,比骑马赶路快许多,唯独就是吃饭麻烦。
  许是这条线才跑没几日,船老大还没摸索明白,吃的常是不知坏了还是馊了的冷食,几回下来阿桃也有些受不住,幸而从清河镇带了不少烧鹅烧鸡上船,大冬天也不容易坏,借船上锅灶用一用,热过以后就着饼子倒也美味。
  这一趟除了常平安底下带的一个工人晕船,吐的脸都白了,其余人都没什么不舒服的。
  船行了四日,正月十一一早靠的岸,行李杂物带了许多,还有帮周夫人带的东西也不少,阿桃细细清点过后这才下船,脚踏实地那一刻,几乎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虽然不晕船,但在湖里漂了好几日人还是急得慌。
  正月十一,还没出元宵就还在年里。不过摊贩可不会错过赚钱的机会,一有客船靠岸,立即围了过来,阿桃拉着常平安挤开摊贩,到一处卖包子早食的摊位上坐下来,后头一溜工人也跟着寻位置坐下。
  买包子的摊贩一见来了大生意,声音喊的格外亮堂,阿桃这儿人多,几个人将才出锅的肉包子包了个圆,又在旁边叫了一锅羊肉汤,肚子给面子的叫了一声,刚出锅的包子热腾腾的,猪油浸的包子皮儿软糯鲜香,阿桃一口气吃了四五个方歇。
  结账的时候包子摊老板笑的嘴都炸了线。
  这码头车马也多,雇了三辆车将一行人送去城里,到聚云楼下车正好。
  这伙计吴二倒是勤快,一行人来时他正在扫地,一看到阿桃立即抹了手上灰又拍拍身上尘土,这才来给阿桃拜年。
  阿桃包了个小红包,“从明儿起这楼得整修一番,你今儿先带师傅们看一看。”
  吴二接了红封,立即拱手道谢,又带几人去看酒楼格局。
  这边才放下行李歇脚,那边阿桃便急急忙忙去了一趟江府,周夫人托她带来的东西一并都交到周如嫣手里,又同她说了酒楼要开工一事,再叙了会儿话,阿桃便起身告辞了。
  聚云楼不光大,还十分通透,故而整修起来便要简单干净大方。桌子要固定在地上不能挪动,一楼专放四人或二人对坐的长桌。
  最中央是盛食物的摆台,南边靠墙打长货架,摆小罐的酒水或饮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