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第311章 起姜的笑话
  在家解释三天,柳承起早出门,看不见人影了才回家。
  他也是个会躲的,经堂远介绍认识了周清潭,每天自备干粮在周家借阅。
  柳承不像普通乡民,他们言语间的谄媚和贪婪,掩饰再好也能被看穿。
  柳承找到一个能探讨书中学问的人很难,周清潭不会看不起他,他也没算计周家。
  周大地主靠早早得知来兵消息,提前做了安排,所以没伤到根本。
  据他所知,其他几个跟被打劫了差不多,老底儿不剩啥。
  所以柳承虽然没在家帮忙,但半个月时间,在周家恶补不少实用的学识。
  《齐民要术》正册虽然依旧无缘,但周家有一部分关于田间种植的手札。
  手札没有署名,但里面详略得当的种植之论,价比金银。
  也刚好是周清潭家中田地较多,这是他托人从京城带回来的。
  周家没有门户之见,两家小一辈来往频繁,不知道又让多少人红了眼。
  柳承自己誊抄了一份手札送给大哥,他遗憾没能看到完整版的《齐民要术》,但叶青竹很欢喜。
  他看得很慢,因为认字少。
  当然也是因为看得仔细,想要将其中的内容刻在心里,记在脑中。
  八月初五,佟丽姐弟俩上门。
  有感谢菱角的救命之恩,和叶青竹作为村长的用心相帮。
  也有对无法及时履行承诺的愧疚。
  还有一点,佟家现在无房无田,秋收期间跟人家一样忙,但自家并没有多少收获。
  他们家除了一笔人丁税,还需要纳安置税。
  上头变了天,他们也不知道现在凑的钱够不够。
  叶青竹只能道:
  “收税之前,如果里正还回不来,县里肯定要召我们前去的。
  你们先别急,整个白狼县肯定不止你们一家是这个情况。
  看新任县令那边如何通知再说。”
  佟丽没想过让叶青竹单单为她家的事,就专跑一趟县城。
  他肯记着,她就已经很感激。
  八月初六,天上的白云,犹如仙女浣纱。
  菜园子里的姜该起了,柳承昨日有邀请周清潭过来看。
  燕北天寒,大姜的生长受到限制他们都知道。
  今天就能见识到成果,周清潭很感兴趣,毕竟他家地多。
  如果可行,在白狼县成为种植大姜的独一家,也是整个周家喜闻乐见之事。
  家里人都勤快,菱角砍的柴能烧一年有余,院子干净。
  石头的院墙现在只有一小段,叶青竹带着两个弟弟正在规划。
  柳承觉得要在对着徐家那块留后门,堂远出于隐秘性考虑,想要一道墙垒过去。
  叶青竹也不管,就让他们兄弟争,谁能说服谁,就用谁的提议。
  兔子给了方家,雅儿有更多的时间采药和织布。
  今年的麻线产出还不错,盼儿跟雅儿互相帮衬,现在准备的是税布。
  柳承估摸着时辰,出村子接到周清潭。
  “你人来就行了,还带见面礼这么客气啊?”
  周清潭毕竟是乡间地主的儿子,礼仪教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柳承与之相交,也就是有点文雅气的农人。
  周清潭拿着小篮子向旁边一躲,嘴上笑道:
  “谁要给你带见面礼?
  这是我的笔墨纸砚,等会儿挖姜,我要记载好带给我爹的。”
  柳承装作有些扫兴的样子道:
  “你这个人……”
  “怎样?都是平辈论交,说起来你该叫我一声‘周兄’的吧?
  我还没挑你呢~”
  柳承自然地接过小篮子,另一手拉上周清潭的袖子拖着走。
  “哎呀你快些吧,我家姐妹几个早急了。”
  周清潭赶紧出口:
  “这话有辱斯文啊,被人听到浮想联翩。”
  “去你的,少打我家女孩子的主意……”
  说笑间,两人进了小院,旧篱笆夹着新石墙,接口处总让人想多看两眼。
  堂远和菱角都是见过的,周清潭没想到他们家孩子这样多。
  这还是福禄在桃李庄跟着师父,长久陪熊家兄弟不常来的情况。
  周清潭问:
  “谁来起姜?别人该忙就去忙,咱们之间可别这样见外。”
  菱角道:
  “盼儿,你带他们俩去吧。
  自己上手,感受才深刻呢。
  你说是吧阿清?”
  周清潭无奈的笑着点头:
  “对,你说的都对~”
  自从那次在野鸡岭镇的河边见过,菱角一直喊他“阿清”。
  虽然叶青竹和柳承都为此说过她,菱角反问他们:
  周清潭都没说啥,你们还着急了。
  说到底也就是个称呼,竹叶青不也被喊了好几年吗?随她去吧。
  叶青竹带走了堂远,俩人想趁着天气好,把院墙起来一圈。
  菱角手起斧落,那些没保存好的木头,福禄说用不上了。
  那自然不能留着占地方,劈了烧柴正好。
  西菜园子,盼儿站在一边,姜叶深绿,地面早早被浇透了水。
  “像这样把叶子拢到一起,一定要注意顺着力道。
  千万千万别把我的姜掰断了呀……”
  盼儿紧紧盯着二人,周清潭对柳承玩笑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