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第一波吃席的是亲近重要的客人,等他们下桌后,村里和一般关系的宾客才能轮到位子。
  礼是叶青竹上的,一群不识字的人,是不会请记账先生的。
  因为浪费笔墨写了,他们回头也看不懂。
  或许有认识个一二三十百千的,但是换成壹贰叁可就不认得了。
  乡下红白喜事上礼也有意思,取媳妇呢和嫁闺女是给粮食,生孩子办百天满月是鸡蛋白面,老人故去则给五谷杂粮和纸钱。
  闫家请了侯老爷子,各家出门都称好了粮食的。
  侯老爷子只需要记得谁家拿来多少,过后跟闫家一念叨就成。
  这可是小村子的好处了,人家多了真记不住。
  巳进了巳时,众人就开始等着男方来接亲。
  村口专门安排了人等着,小孩子们嚷着跑来跑去传话。
  巳时过两刻,村口已经能听到鼓乐之声。
  上姚的人就是舍得花钱,除了大鼓小鼓外,一对吹笙的,一对吹唢呐的,一对镲。
  热闹是真热闹,也一定贵!
  闫家的姑爷牵着一头带了红布扎花的小毛驴,村口早有人去闫家报信。
  村里的小孩子们疯了一样又跳又喊,围着鼓乐不肯走。
  大姑娘,羞脸庞。
  今日要认新爹娘。
  好儿郎,莫慌张。
  明年就把爹爹当。
  ……
  媒婆头戴大红花,说着喜庆话。
  待到吉时,给新嫁娘蒙了盖头,背出门去。
  嫁闺女的心中有喜有涩。
  女儿长成大人了,他们两口子挑了又挑,给她找个好婆家。
  可过了今日,闫珍就是姚家的媳妇。
  旁观的人赞叹好大的手笔,不怪闫老头两口子使尽了办法凑嫁妆。
  新嫁女拜别爹娘。
  姑娘落下离娘泪,不见亲娘心有凄。
  自此踏上别家路,难再承欢父母膝。
  燕北的规矩各不相同,且百姓之间本就礼节粗简。
  白狼县多为外来户,如今更是杂乱难辨。
  野鸡岭镇上这一套婚俗流程,已经是数年来揉合后的俚俗。
  娘家人若是心疼闺女,就凑出双数的人送亲。
  路程相近的送到婆家,吃了酒菜再回返。
  实在距离远的,送出一二十里也有。
  还有那种随便给拿一两身旧衣裳,一个小包袱,到了日子把闺女推出门,这闺女就算嫁完了。
  闫珍她哥哥,带着村里儿女双全的年轻男子送亲。
  村里有这样的人家,提前都打听过闫老头或是闫王氏。
  原定就是不送亲的,不知怎么睡了一宿觉又改主意了。
  这临时抓人,也得亏是因为农忙,出去做短工的人在家呢。
  今年夏天,徐家和陈家也要办喜事的。
  陈家兴反应倒是快,直接定下在场帮忙的小伙子们陪他迎亲。
  叶青竹肯定算一个的,还有侯大叔家的侯照续,也就是侯腾他大堂哥。
  侯腾大名其实叫侯照腾,村里叫习惯了就改不过来。
  还有卢换和徐麦冬。
  徐家日子靠后,等他成婚时,迎亲的壮小伙又少了一个。
  徐麦冬凑到叶青竹身边道:
  “青竹,你家兄弟多,到时候可得帮你冬哥我一把。
  我可提前打招呼了,到时候你家老三老四都得来啊。”
  叶青竹含笑应下:
  “你放心,我们兄弟肯定一个不落。
  你要是乐意啊,小六和长久也给你。”
  少年们哈哈大笑,六子和长久还是孩子呢,实在够不上岁数。
  等送亲的人回返,闫家帮忙的人都散差不多了。
  办席面吃剩下的菜不多,闫王氏给每家都分了一碗。
  菱角笑着接过一碗,面上看着有两块肉。
  姐妹三个端回家一倒碗,底下都是酸菜。菱角用凉水刷着碗准备还回去
  雅儿道:“就知道没那么好心,还真让我猜着了。”
  菱角道:“又不是亲戚,有好东西也得紧着闫王氏她娘家吧?”
  盼儿安慰小妹妹:
  “馋肉啦?五姐给做!
  昨天刚跟人娘家孩子闹成那样,怎么还能指望今儿多吃她一块肉呢?
  面子做的好,村里人都看着,那酸菜上边还摆了两块肉呢。”
  第247章 兄弟心意
  菱角嗯了一声道:
  “说的也是哈,这要是换了我,一块肉渣也别想得到。”
  福禄刻着笔杆子闷声道:
  “所以你还太嫩了,学着点吧。”
  菱角将手上的水甩了几滴在福禄脖子上道:
  “小孩子家家,好好干活儿啊,别啥都管。”
  福禄缩着脖子回嘴:
  “为你好,闫王氏不得罪人。”
  虽然他的话对,但菱角还是嘁了声,拎着洗好的空碗出门。
  去闫家的路上,菱角就在琢磨闫王氏这个人。
  她自己是急性子,应该受不了说话做事都慢的人才对。
  但闫王氏让人讨厌不起来,说什么都过脑子,做什么也不拖沓。
  不像她似的,冲动起来谁的面子都不给。
  到了闫家正好跟大哥碰上,兄妹俩跟闫伯打个招呼便回家。
  留家里的堂远还没醒,叶青竹不由得问起柳承,老三到家说了什么没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