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路上也有不少庄稼汉在说今年春耕的事儿,毕竟上元节过后,春耕就是最重要的事儿。
  没有熊里正和万叔,就看杂货铺子的价格也能知道,外边怕是有点乱。
  至于乱成什么样,没人说的清楚。
  堂远偷偷问大哥,要不要他跑一趟县城。叶青竹还真有点意动。
  “过了节再说吧,就算去也不能你一个人,路远,我不放心。”
  到了家就该是盼儿最忙碌了,淘米控水,煮豆沙。家中还没有石磨和碾子,五斤大黄米,都要靠人力砸成粉。
  好在雅儿烧火,她跟着二姐一起用舂米碓也能行。
  自家做汤圆费时费力,但是省钱。这么多大黄米能做不少,冻了收在墙角雪堆里,开化之前吃掉就可以。
  十四的晌午,终于开始包汤圆。
  做好的红豆沙拌上蜂蜜,搓成大小差不多的圆球在后院冻着。
  黄米面加水搅拌成颗粒状,水开蒸差不多两炷香。
  趁热将蒸好的黄米揉成面团,揪一团小剂子做成厚皮,放入馅料封口揉圆。
  菱角包十个总有一两个露着馅儿,但是大哥有言在先,她们俩必须学,还得会。
  盼儿隔一阵儿就要挑几个让菱角重新修一修。
  包好的汤圆今天还不能煮,放在阴冷的地方冻至定型。
  一大盆的黄米面,到后边盼儿都有点麻木了。这小东西还真耗时,尤其是带两个半吊子干活儿。
  收拾了东西紧接着就要做饭,雅儿站在地上高度还好,菱角和盼儿腰酸脖子僵,总之就是累。
  五斤的黄米面,二斤红豆做豆沙,做完的汤圆二百多个,了不得够一家人吃两顿。
  上元节的县城有点热闹,但不如往年。
  毕竟消息或多或少传出来,都知道这个破世道,不一定哪天就兵荒马乱了。
  多少人都紧盯着燕王府呢,只要王爷的家人有逃走的迹象,不用深想,燕州附近肯定都是逃民。
  昌黎城燕王府内,燕王妃还算沉得住气,照旧安排王府中张灯结彩,甚至出银子请百姓看戏。
  她一个柔弱女子,能帮夫君的不多,只能竭尽全力安抚封地的百姓,免得造成恐慌致使夫君更加艰难。
  如今的局面,跟四面楚歌也差不了什么了。
  边关传来的都是捷报,可内里早就烂透了,这块脓包,他们几兄弟早晚要挑破。
  之所以还维持一个诡异的安稳,不过是外敌猖狂,这是赵家的江山,落入外姓人手中,无疑更加可笑。
  距离权利中心越是偏远,百姓越是无忧安乐。他们愁三餐衣履,哪管高处之人争权夺利?
  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长久吃着甜丝丝的汤圆,看着月亮想他爹。
  叶青竹甚至回忆到印象中第一次上元节,记忆很模糊了,只剩下冷,饿,还有孤独。
  寒月高悬,几人鼻尖冻得通红,不得不回屋中取暖。
  长久嘀咕着家中有那么多兔皮,为啥不做了穿。
  盼儿拍着脑门儿,忙忘了呗,还能为啥!
  于是第二日吃过早饭,盼儿先给家里人量了尺寸。
  “大哥,你不会不长个子了吧?肩宽了耶。”
  叶青竹回手就一巴掌盖在盼儿头顶。
  “瞎说,怎么也得身高八尺才能配得上我在家中的地位。”
  轮到菱角,盼儿竟然搞两遍,吓得菱角以为自己怎么了呢。
  “你干啥?别说我不爱听的。”
  “二姐,你这话真噎人。我就是奇怪,怎么感觉你比大哥高那么一点点呢?这也太奇怪了。”
  叶青竹别的时候脾气还挺好,关于身长这件事,就不好说了。
  “叶盼儿,你给我想好了说话,再量一遍,准一点行不行?”
  盼儿乖巧点点头,嘶~不太妙啊。
  嗯?这个……
  盼儿撇嘴被福禄发现了,抬手指了指大哥的后脑勺,盼儿沉重点头。
  “哈,是我看错了,还是大哥高一些,呵呵……
  三哥,到你了。”
  第203章 真礼尚往来
  堂远大眼睛滴溜溜转,拉着柳承背靠背站着。让盼儿先看看谁高一点。
  盼儿敢说啥?三哥高,但是衣裳尺寸你俩一样,谁高自己品去吧。
  家里这么多人,兔皮必然是不够分的。但是想到一个不算办法的办法,就是做成两件系带子的宽大短裘。
  谁要出远门需要厚衣裳,只把短裘套在外边系好带子就能保暖。
  处理好的大小兔皮有三十八张,还有一些因为过年这段没空,一直闲置着。
  隆冬已经过差不多了,现在加紧做也只是因为目前有空。
  正月十六开始,就要为过日子奔波了。
  村中的汉子有相约结伴去外边做短工的,也有早早算计余粮和所需种子的。
  柳承留在家做墨,剩下的都被叶青竹带去荒地捡石头。土地还没开化,想要松土还早得很。
  但是露在表面的石子可以弄出去。
  叶青竹和菱角的力气最大,两人负责往外边挑箩筐。
  趁着长久看不见,兄妹俩就往隔壁范家那片扔石头。
  不是抢地头吗?给你就是了。
  不是扔荒草吗?还你点够分量的!
  尤其是菱角,边扔还咬牙切齿骂。这丫头本性还是那样,被叶青竹教训几回也是面上老实。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