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小顺村的价格是统一定下的,捡到什么卖什么。像海鳗就更贵,有大户人家的管事专门等在市场,有多少要多少。
  叶家捡的大部分是蛏子和蛤蜊,一点章鱼才三斤不到。这还是他们好几个人的成果。
  菱角学着村里妇人吆喝着,见鱼市多了一个摊子,还是两个小姑娘,常来的就会驻足问问。得知是新落户到小顺村的,又摇摇头走开。
  菱角不明白都是一样的东西,为什么不买她的。
  雅儿拦住脾气暴躁的二姐,留心听人家都是怎么做买卖的,买东西的都在意什么。过了晌午,就猜出个大概。
  新来的摊位只能摆到最边缘,这分布跟村里的房屋差不多,旁边就是李二婶家。
  雅儿蹭到李二婶旁边,虚心请教:“婶子,你们家的蛤蜊都是怎么去沙子的?”
  李二婶见摊位不忙,就跟她们细细的讲:“想要海货卖的快,你的东西得招人啊。这小东西咱们一点一点从沙子里挖出来,人家吃的时候就麻烦。
  那怎么办?只能在家就尽量收拾干净了呗,水里撒点盐,最好啊,再淋上点油,着东西鬼着呢,一边喝油水,一边往外吐沙子。
  再有啊,你们那盆里有活不成的,得单放。吃的就是个鲜,死了的在盆里几个时辰,那不都臭了吗?谁还要买回去吃呀?”
  雅儿用心记下,又认真的谢过李二婶。
  “你们家的孩子啊,都客气。虽说咱们将摊子摆在一起,买卖上没有亲兄弟,但是转过头想,咱们小顺村不同于旁处,每次出海,爷们儿们都得经历一场生死,咱们呐,都是过命的交情。
  所以啊,别看咱们小顺村又小又穷,在外边可不是好欺负的,你们以后就知道了。”
  第34章 进账
  姐妹俩观察着自家的海货,仔细的把死掉的挑出来放在一边,因为开始不知道,也没个盛放的家伙。
  菱角边挑边可惜,这里边都是肉啊,是他们弯腰从泥沙里弄回来的。
  见她们盆边有了挑出来的海货,下午的时候总算有人愿意掏钱买她们的东西,价格是定死的,菱角不好坏了规矩,就问那人旁边这些要不要。
  挑出来的有一斤多,拿回去喂鸡正好。那人自然是痛快的收了。就连网兜都是临时从李二婶家借的。
  因此姐妹俩还被人笑话,做生意没有秤好说,都穷嘛。可这连网兜也没有是咋想的?
  好在菱角反应快,说是出门忘了装车,明儿一定带齐。
  没有生意的时候,小顺村的男女也不闲着的,除了偶尔翻查一下身前的盆啊桶啊,还会抽空用麻线编网兜。
  这玩意儿不需要多好看,就是孔隙大小把握好,太疏了兜不住,太密了耽误功夫还费线。
  李二婶一嗓子喊出去,每家匀了点麻线给她们姐俩。学着编呗,总不能天天跟人家借。
  于是两个小姑娘坐在一群脸黑腰壮的妇人中间,做着渔女该做的事儿。
  再说海边,少了两个人手,收获确实不比昨天,尤其是这些东西开始钻沙以后,难度加大,就需要更久的时间才能挖到东西。
  有昨天的经验在,今天再判断沙子上的小洞时,他们明显有了点准确率。
  晌午过后,盼儿跑过来,脑门和后背都是汗,海风一吹又潮又凉。
  叶青竹想要说这丫头两句,哪知人家就是打个招呼,抢了个篮子颠颠的跑远处自己抠去了。
  看着大哥一脸憋气样,柳承的心情咋就比今日的天儿还晴朗呢?
  再说盼儿,知道家中急用麻线,顾不上挑选什么老的嫩的,选了一片好割的地方,下了刀子砍上三大捆,又一趟一趟背回家。从前还在老家时,她连稻谷都要背,如今可要轻松太多了。
  去了杆的麻皮没地方泡水,她直接弄到后边井边,大家经常洗衣裳的地方比较容易存水,旁边挖个坑浇上几桶水就没再管。
  她跟雅儿第一次来海边的时候,除了飘在海边绿的黑褐色的海藻啥也没捡到。真正掐着时辰来,才知道原来她们错失了多少好东西。
  只要天气允许,小顺村的男人们隔两日就会出海,所以海边的零碎她们没空捡。
  这是赶上大潮汛并且天气不好,否则此时沙滩上可看不见几个男人。
  外出的六人前后脚到家,累是真的累,而且海风吹的人脑壳痛,但是看着收获的东西,还哪来的累或痛呢。
  雅儿跟菱角尝试着把今天的海货淘洗几遍,水不那么浑了,就撒点盐巴,小心翼翼的用筷子挖出一点油。
  盼儿心疼自己的油罐子,别人也心疼啊。但是李二婶说了,这玩意儿最好用最香的油。在她们看来,猪油已经是最香的了。
  照旧是吃饭的时候兄妹几个凑在一起说说话。雅儿双眼眯眯,笑着让大家猜她们今天卖了多少铜板。
  价格摆在那,她们还带了剩的回来,估摸着不上不下的数。雅儿摇晃着小脑袋,就是不说话。等大家都猜过一遍,才将赚来的铜板哗啦一下倒在中间。
  叶青竹从前不是没见过银子,还摸过不少呢。可是席子上这些小铜板,都是他们光明正大赚来的呀,哪怕只有一个两个,意义也是不同的。
  雅儿拍着巴掌道:“摊位费交了六文钱,剩下的都在这里,总共六十六文,好吉利呢!”
  叶青竹敲着碗边道:“小七说的对,吉利!”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