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这是从没想过的思路。
她一直觉得自己背着背叛的罪名,却从没想起来她和路帆的故事本身就是路帆对另一场感情的背叛。
其实从头至尾,她们背叛的根本不是某个人,而是曾经选择过的人生。
“所以,我应该告诉她,我现在准备考电影的研了?”
“把片子发过去。这是最直接的。让她看到,你现在的思想,还是当年作文里的感觉。”
“会不会太唐突了?”
“唐突什么,都那么熟了,客套不假吗?”
“……”
我们确实很熟了。就算半年多没联系,也还是很熟。
传到云盘,复制链接,打开微信。拉到通讯录的最下,点开和路帆的对话框。粘贴,发送。
“我写的剧本,拍出来了。”
紧紧咬着嘴唇,又敲下几个字。
“路老师,打个分?”
指尖是凉的,仿佛正触摸冰块。她不敢发出去,怕语气太热络,略过了过去的不愉快,让她反感。可是不发,又心有不甘,觉得话没说尽。
“磨叽。”
李炳然猛地一探身子,点了发送。
“她要是不回我怎么办?”
“放心,不会的。”
第73章 七二、故乡的月
办公室里,几个今年刚结束了高考的孩子围着桌子坐满,正笑嘻嘻地和路帆聊天。
高一的时候,路帆是他们的班主任。后来按照成绩水平调整教师安排,路帆主动要求从班主任的位子上退下来。走到了人生的一处平台,她有点累了,迫切需要一些心态上的调整,这对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很重要。
当时班上好多学生都舍不得她,甚至掉了眼泪,想让她留下来。可越是这样,她离开的心意就越坚定。
这些学生总是让她想起许千——那个依偎着厮守一冬后,不敢再次拥抱的人。
她需要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到底适不适合这个职业。或者说,作为老师,她够不够资格。
两年转眼过去,当初那批刚从初中升上来的孩子已经长大,步入成人,像以前送走的一届届孩子一样从容自信地坐在她面前,回忆起过去相处的岁月。他们穿过一段旅程,找到了某个答案,怀揣着这个答案奔赴了下一段人生。
然而她,作为这一切的见证者,却还停留在原地。成人和少年是不同的,一年快似一天,一天却又能比一年还漫长。人生少有大的起伏,就算已经到了转弯的路口,光是想清楚方向盘该朝哪边打也要花上好几年来慎重考虑。
“老师,您一会儿有课吗?”
“今天没晚课,下了自习我就下班了。”
“那正好,我们几个想请您吃个饭,您看……”
路帆委婉地摇摇头,“你们几个去玩吧,我晚上家里还有点事。”
“噢……”
几个学生不无遗憾地互相看看,没再央求。其实早在他们来之前就已经有了预期,路帆可能不会同意。她总是淡淡地游离在他们的生活之外,哪怕是做班主任的时候,也远不如几个科任老师亲近。她就是这样的性格,让人着迷,却不敢亲近。
“诶,老师,”一个男生忽然抬起头,“我记得之前说,有个您教过的挺厉害的学姐在北京呢,是吗?她现在还没毕业吧?”
路帆听了之后一愣。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当然是许千,可她不记得教他们的时候自己怎么提到过她,以至于两年过去还记得清楚。
“你说哪个?”
“就是有一个文科班的,您说她语文学得特好,除了默写基本不怎么错的。”
“噢,”故作平静地点点头,“你说她啊。怎么了?”
“我妈想让我报北京,我想跟她打听几个学校。”
“信息什么的,网上应该都有吧?”
“我听我妈同事说有的学校因为在北京所以分才高,实际水平不怎么样。我想找个明白的打听打听。”
路帆点点头,沉默了半晌,“她今年该升大四了,平时比较忙,我们也没太多联系……”一边琢磨着话该怎么说,一边从桌子上拿过手机。没想到刚摁开屏幕,就看见了一条十分钟前发来的消息。
好久没看到的名字。
“许千:路老师,打个分?”
目光被这一行字吸引,她甚至忘记了自己拿起手机是要干嘛。
空着的部分被填满了。
几个学生不明所以,一起等待着下文。
“老师?”
“嗯?噢。我把她的名片发给你。”
回过神来,点开微信,故意绕开了那个未读的红点,从通讯录进入,把她的名片发送出去。
“老师,学姐她叫什么名字啊?”
路帆没有回应。她被名片上的文字吸引了。一直留着备注,忽略了暗藏的心思。
昵称是“各凡”,个性签名一栏写着“自有玉壶冰”。
“老师?”
“许千。”
“我还以为就叫各凡呢。”
眼神中闪过慌乱。正好,下课铃响了,如同救星。
“那我们就不打扰您了……”
又客套了几句,把学生送出去。转身回到屋里,关上门,路帆才松了口气。
刚才到底在紧张什么?她也不知道。几个孩子一定不会把这个名字和她联想起来,自然猜不到两个字的意思。可能还是她太心虚了吧。有关于许千的所有事情,都让她坐立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