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说道互保的时候,其实还有一个小插曲。
  那就是陈脩杨,曾经过来找过陈秀才,想要和陈不倦互保一起考试。
  这件事情陈不倦不知道,陈秀才在拒绝对方之后,也没有把事情告诉陈不倦。
  陈秀才教书育人这么多年,早就养出了一双会看人的眼睛。
  从当初陈脩杨不愿意跟着大家进族学,他就看得出来这个孩子心思不在读书上。
  加上陈脩杨读书的时候比较早,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读书了。他读了那么多年的书,也没有说想要参加科举。
  偏偏等到陈不倦回来了,陈不倦要参加童试的时候,他突然来了一句他也想参加。
  陈秀才就觉得十分可笑。
  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拒绝了,不仅仅是因为他不信任对方的人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不想对方膈应陈不倦。
  科举这么重要的事情,是容不得半点闪失的。
  他不允许有任何人,企图阻碍陈不倦往上爬。
  第27章
  除却之前说的那些,参加县试的考生还需要有一名廪生具保。
  廪生具保与五人作保一样,都是为了保证参加考试的考生,是本地户籍,不顶名代替、不匿丧、非奴籍、且家世清白。
  这种双重保障的做法,就是为了防止考生收买别人,然后出现冒名顶替之类的情况。
  陈不倦之前被养父母卖过,不过由于卖给的是王老三,对方是个不正规的奴隶贩子,所以他的情况并不算是奴籍。
  其实就算陈不倦因此成了奴籍,只要陈家把他与养父母的关系告知官府,也是可以花一些银钱从新改回来的。
  至于什么是廪生,廪生就是秀才之中的优等生。
  廪生每个月都能领到补助的廪米,根据每个地区的不同分量也不同。
  一般都是一个月六斗米,像是他们庭河这种比较富足的地方,廪生每个月可以领到八斗米。
  这些廪生还会参加岁考,名列前茅者还有赏银可以拿。
  然后廪生会给参加县试的考生作保,每个考生也会给他十两的作保费,也算是廪生每年的一笔不小收入了。
  一个县只能有二十个廪生,然后非常巧的是,陈秀才就是一位廪生。
  因为有陈秀才这个老师帮忙,参加考试里很多不懂的地方,陈不倦都可以从老师这里得知,这给他省去了不少的麻烦事。
  加上他们家就住在县城里,不仅可以提前得知考场情况,还能早早就开始t打听县令的脾气。
  县试的主考官就是县令,只要循着县令的喜好走,只要具备基础的文化知识,一般情况能给过的都会给过。
  每个地方的县令都希望,自己管辖的地方多出人才。这个当地出了多少人才,也是算在他当官的考核里。
  所以只要基础足够的扎实,只要不犯圣上的忌讳,并且与主考官的喜好相投,一般情况下都是十拿九稳的。
  对于基础上的问题,陈不倦还是比较自信的。毕竟他在学这些基础的时候,可是用掉了不少“过目不忘”的技能卡。在使用这种技能卡的时候,当时记住的东西就不会忘记。
  这一点陈秀才也是知道的,他经常会考察陈不倦的学问,知道陈不倦不仅把书本都背烂了,同时也把他交给他的东西全部记住,所以才会对于陈不倦那么的自信。
  不过就算如此,由于有不少考生心理素质跟不上,平日里明明表现的特别的优秀,等到了考场上就两眼一抹黑。
  为了不给陈不倦增加压力,距离县试之前的一个月,陈秀就没有再找过陈不倦。
  本来是想着让对方轻松一点,结果没想到有一日陈秀才让女儿去陈家玩,顺便打听一下陈不倦最近都在做什么。
  然后就得知最近这一段时间,陈不倦早上一如既往在跑步,上午的时候会稍微练练字,下午的时候就天天跑出去玩。
  这对于陈不倦来说,是一件非常罕见的事情。
  他以前除了早上会锻炼一下,大多数的时间都闷在屋子里。
  就算陈秀才让他出去走走,他也顶多在院子里转悠一下,是个很少愿意踏出家门的人。
  如今回到家里倒是闲散了,竟然天天下午往外面跑,也不知道他天天出去干什么?
  陈秀才就忍不住有点点担心,怕他之前从来没有懒散过,若是最近不小心懒散过头了,到时候会影响二月的县试。
  但是转念一想,他这个学生的性格,一直都是个特别沉稳的。
  陈不倦对于同龄人的那些喜好都不感兴趣,反倒是对于各种书籍的兴趣比较大一点。
  因为他除了平日里要学习的功课,还会收集一些比较罕见的话本,甚至一些地方志他也会时常翻阅。
  这样一个喜欢看书,喜欢读书的人,绝对不会是个贪玩的人。
  事实上,陈不倦天天往外面跑,确实不是为了出去游玩。他是在打听他们这位县令的喜好,在各个书肆寻找县令的诗集什么的,想要趁着这段时间好好琢磨琢磨。
  像是县试这种难度不大的考试,想要与别人拉开距离的方式,那就只能在写诗和策论上体现。
  而写诗和策论这种东西,又比较依赖考官的喜好。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考过县试,并且在县试里拔得头筹,就必须好好研究下考官的喜好。
  其实这个时候还好,想要打听一个县令的喜好不算很难。稍微在县城里多花费一点时间,就是普通农家出身的考生,也能从茶楼或者小贩口中得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