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第144章 盖房子(二更)
  沈青越一个“要不然”把几个篾匠都弄懵了。
  不过他们中只有一个人当场就答应了, 其他人都有点儿拿不定主意。
  沈青越一眼看中的一个四十多岁,一看就像个能干好手的, 没怎么犹豫就拒绝了。
  还问道:“我自己编花样,能帮我问问来你们村收扇子的船商吗?”
  沈青越笑着摇了摇头:“那不行。”
  对方点了点头,到底还是没答应来山上,也没跟他们学花样,只是决定卖竹篾给他们村的村民。
  他自己家也是好几代的篾匠,靠自己家手艺也能一天赚一百文钱, 不愿意给别人干活儿。
  其他手艺好的篾匠也差不多。
  手艺嘛,他们默认这是安身立命的本钱,父传子,师传徒, 能自己干就不愿意给别人干活儿。
  每天赚一百文是不少,但万一哪天这儿停工不干了呢?
  他们的手艺被人偷学了去呢?
  况且来这儿只能做竹帘, 磨炼不出来别的竹编手艺, 一个好篾匠, 要什么都会什么都能才行。
  沈青越招工失败, 遗憾地送他们下山。
  走到村里沈青越还不忘招揽:“明天我们才开工, 若是谁想来, 随时欢迎。”
  篾匠中还真有几个心动的。
  和那个当场就答应的差不多, 他们算不上正儿八经的篾匠, 手艺基本也是家传, 没专门学过, 也是农闲时候才做些竹编赚点儿零花钱, 平时主要是种地。
  以他们的手艺,是不足以靠竹编谋生的,出去干活儿, 一天八十文钱的活儿也极少能找到。
  沈青越这边,能保证六十文工钱还管一顿饭,已经可以和农忙时节做短工持平了,唯一的问题,就是有些人家离姜家村太远。
  何况还要上山。
  几人走出去一段儿,两个同村的年轻人和那个已经确定了要来的年轻人嘀咕了一阵,又拐回来找姜竹和沈青越了:“你们这儿,农忙时候能回家忙地里的活儿,忙完再来吗?”
  沈青越:“可以啊,农忙、过节我们都休息,下雨、下雪,冬天两三个月,也休息,家里有事说一声就行,反正是按天结钱。”
  头一个冲动没多想的这会儿也放了心:“那还行……”
  另两人对视一眼:“那我们来吧,工钱……”
  沈青越:“明天你们带上工具,我们看看手艺再定?”
  三人都没意见:“行。”
  沈青越:“你们明天巳时前到就行。”
  三人震惊:“巳时?!”
  沈青越:“嗯,巳时。”
  一人问:“那下午干到什么时候?”
  沈青越:“酉时,日落前回家。”
  这下他们更放心了。
  还以为也跟做长工短工那样,天亮后,差不多辰时前就得开始干活儿呢。
  巳时的话,远一点儿也没关系。
  等他们走了,沈青越道:“其他人也一样吧,别来那么早了。”
  姜竹:“嗯……”
  沈青越:“走,去通知。”
  最后一天假期,他们俩在挨家挨户通知“老员工”更新上班时间中度过。
  不过转天一开工,还是有人一大早就到了。
  沈青越哭笑不得。
  他就知道会这样。
  不光他们,连新来的三个篾匠都差不多是早半个时辰到的。
  天气渐暖,日出的时间越来越早,习惯了看太阳过日子的村民们根本就没天光大亮睡懒觉的习惯。
  不趁着天亮干点儿活儿,都对不起家里的油灯。
  沈青越干脆也不管了。
  早上他管不了,下午尽早让他们早点儿回去。
  尤其是外村的,正好有一个也是刘家村的,能陪老刘头一起回去。
  新来了三个篾匠,篾条的压力一下子就轻了,直观表现就是姜松从帮他们刮篾改成帮大嫂们拿篾条、搬东西、跑腿。
  连午饭都快成姜松和姜竹做了。
  见不得活堆积在那不动的大嫂们,一个个自己卷自己,做顿午饭一回头,看见篾条又多了,整个人都不舒服。
  她们找姜竹抗议,说那几个篾匠也得做饭,不能趁着她们挖笋、找野菜、做饭时候自己偷偷干,然后弄出一堆篾条扔在那儿,显得她们偷懒了似的。
  姜竹:“……”
  只是看见她们做饭,不想显得自己在偷懒的篾匠们:“……”
  姜竹协调了一下,中午时候,让篾匠们去帮忙挖笋砍竹子,没轮到做饭的大嫂们也一起在院子里附近活动活动。
  但七个篾匠十二个编工本来就不平衡,她们怎么卷竹篾也用不完。
  沈青越和姜竹赶紧又从村里招了四个编竹帘的上山,填充到工序比较复杂的位置去。
  她们跟着老手学了十多天,开始熟练起来后,篾条和竹帘的速度终于平衡了。
  沈青越和姜竹都狠狠松了口气。
  有时候他们也挺想赖床的,大嫂们一天比一天来得早,他们也很有压力啊。
  尤其是一大早血气方刚想干点儿什么,才亲上没一会儿,门被“哐哐”砸响,实在是对身体不太好。
  他们几天换洗一次床单被罩,大嫂们也觉得稀罕得不行。
  还调侃过:“你们怎么天天晒被子呀?”
  好在她们只觉得这是沈青越少爷生病穷讲究,还叠加一个见不得烟尘的毛病,不讲究也不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