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见赵掌柜依然面露不解,袁铭道:“我想给村里的房子安上炕,但只是偶然在杂书中见过,不知道具体应该如何操作。”
  “炕?袁公子说的是可以下面烧火的土床吗?”
  袁铭点点头。
  赵掌柜一拍手,惊喜道:“真是巧了,我有个远房亲戚就是北方人,这些年收成不好做起了货郎,现如今正在十方镇,我听他说起过炕,而且他就会造!”
  袁铭眼睛一亮。
  赵掌柜行事非常麻利,出去传了句话,不一会儿伙计就带着赵信来了。
  袁铭对炕并不算了解,凭借前世的记忆问了几个问题,赵信一一对答如流,显然是真的自己做过。
  “袁公子是我的贵人,你给他干活千万要擦亮眼睛,手脚麻利些,不可偷工减料。”临走前,赵掌柜对赵信耳提面命。
  赵信连连点头。
  下午袁铭还要回去上课,没时间回上观村,想了想,带着赵信来到了杨超的面馆。
  这个时候已经过了饭店,面馆里只有几个人,杨涛和杨超两兄弟也在吃饭。
  见到他,杨超站起来找了个招呼:“袁铭吃过饭了吗?我叫燕子给你们煮面。”
  “吃过了,我来只是有件事想麻烦杨大哥。”袁铭看向了杨涛。
  上观村。
  袁铭家的院子里,曹氏、杨大礼、李清娥还有杨涛围坐在一起,屋里时不时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他们的注意力都放在了1那边的屋子里。
  李清娥回头,看向杨涛:“这人真是袁铭找来的?能做炕?”
  杨涛点头:“是啊,袁铭亲自跟我说的。”
  “炕是什么,你们听说过吗?”曹氏问道。
  杨大礼夫妇齐齐摇头,他们是土生土长的上观村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也不知道外面都有些什么。
  “我知道。”杨涛回道。
  三人都看了过来,杨涛挠了挠头:“今天袁铭跟我说的,炕就是一种床,用青砖和黏土砌出来的,下面能烧上火,整个屋子都是热腾腾的。”
  “青砖!那多贵啊!”
  十方镇只有一个砖窑,一片片收费,一片砖的价格能买两大桶背篓泥土,因此村里人几乎没有砖房。
  李清娥怀疑道:“在床底下烧火?不怕把屁股烧糊了?”
  杨涛只是听了个皮毛,深层的东西一概不知,结结巴巴的说道:“应该不会吧,听说炕在北方很流行的。”
  杨大礼移开了目光:“我们还是等着吧,问他也是白问。”
  杨涛张了张嘴,却无从反驳。
  一整个下午赵信都在屋子里忙碌,曹氏进去看了几次,一点看不明白也帮不上忙就又出去了。
  杨大礼夫妇要回去做饭,杨涛留了下来,倒不是为了蹭饭。
  赵信毕竟是个陌生人,和曹氏两个单独待在院子里于理不合,这是袁铭特意嘱咐他的。
  平时曹氏自己一个人吃饭,就准备的非常简单,今天来1客人在,特意多做了两个菜。
  做好饭,就打发杨涛把赵信喊出来。
  坐在桌子上,赵信有些不好意思:“袁公子给了工钱的,按理说不该吃您的饭。”
  “我瞧着你的活还没干完,一下午了,晚上回去不知道要什么时候,不吃饭怎么行?”曹氏给他盛了一大碗糙米饭。
  曹氏手艺好,舍得放油,赵信和杨涛两个人一不小心就敞开了肚皮,一大锅糙米饭造了个干净。
  吃完饭,赵信抓紧时间继续去干活了,杨涛就坐在院子里劈柴,他不能白吃曹氏的饭。
  一直到天色麻黑,一缕黑烟从卧房后面升起。
  赵信扬声道:“成了!”
  李清娥和曹氏在厨房里闲聊,听到这话连忙跑过去。
  由于是曹氏一个人睡,炕做得不大,和之前的木床差不多,为了方便通风,移到了窗户下面。
  炕眼里燃着火,赵信蹲在前面查看通风口。
  “这就成了?”李清娥不可置信道。
  赵信闻言回过头,看着他们说道:“成了,只是今天晚上还不能睡,得先熏一天,明天就能用了。”
  曹氏走过去,在光滑的炕面上摸了摸,泥土还没有完全干燥,被火一烧蒸腾里阵阵热气。
  赵信拍了拍手:“曹姨我跟你说一下怎么烧炕。”
  曹氏和李清娥俩忙上前。
  她们都是用惯了火灶的,听赵信一说就明白了其中的关窍,眉头渐渐舒展开。
  赵信强调了一遍注意事项,就风风火火的离开了,再晚他就坐不上回镇上的牛车了。
  第二天,袁铭又去了一趟青山书店,见到赵信,询问了一下成果,而后满意点头。
  赵信走后,赵掌柜对袁铭说道:“炕这样东西在北方那么多年,怎么南方人就没想着用呢?”
  袁铭道:“想来是气候差异,南方雨水多,过于潮湿,不适合烧炕,我也是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了。”
  “袁公子何不考虑在镇上买一套房?光是从我手中给出您的酬劳,就足以买一座很不错的院子了。”
  袁铭心里一动,说道:“我确有此想法,不过房子不是一天两天就能买到的,昨日我去牙行看了看,并未见到心仪的。”
  “牙行的房子都是屋主人离开了的,要是人还在十方镇,何必花那么多钱找牙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