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余首辅、姚长亭和窦尚书是主责。
  另外那八位考官,六位江南籍的和两位非江南籍的,居然都异口同声地说,让那些优秀考生落榜,是余首辅和姚长亭的意思。他们不敢违背。
  两位非江南籍的考官本就是曾阁老和林文杰的人,他们将矛头指向余首辅没毛病。但那六人可是余首辅的人。
  他们这样做不过是为了求一条活路。
  因为操纵科考结果可是死罪。
  果然,因为举报有功,八位同考官只是被免了职。
  两位非江南籍的考官,一位早年就暗中投靠了曾阁老。还有一位,在落魄之时,曾得成国公府的救助。
  先皇还是太子的时候,余家的庶女曾在东宫给太子下药。被太子妃推出来顶罪的王承徽就是出自成国公府。
  成国公府无权无势,清清白白的女儿莫名其妙被安了罪名,还累及府里的名声。当时不敢喊冤,不代表他们忘了这个仇。
  这两位虽被免职,但曾阁老以后自会为他们翻案,等到重新踏入官场,仕途将会一片光明。
  余首辅、姚长亭和窦尚书果然被端谨太后保下一命。
  林云紫在朝堂上没有反对端谨太后,转头就让人将此事宣扬到了考生中。
  这又引起了考生的不满。
  “谁不知道端谨太后是余首辅的孙女,这次科考的事,有没有她参与都难说!”
  “是呀,不过仗着身份没人查她,怎么还有脸保下这些犯了大错的人?”
  本来私下议论太后是大罪,但此时的考生对余家人十分愤恨,说话便没了顾忌。
  在考生们看来,他们不过是担忧大乾的未来。
  若继续让端谨太后影响朝堂,大乾危矣!
  林云紫自然不会管,由着此事发酵。
  她若硬要给那三人定个死罪也不是做不到,但和明着反对端谨太后,难免以后被人诟病。
  现在外头对她的风评看似不错,但焉知道以后的政令不能让他们满意的时候,外头这些人会不会拿女人心眼小这些来攻击她?
  这世道女人本就艰难,她想要执掌天下就得更加小心谨慎。
  所以,她现在尽量不在明面上做出针对余家的事。
  余家人见外头已经把攻击的矛头对准了端谨太后,也有些急。
  他们担心端谨太后扛不住,最后余首辅真被判个斩刑。
  为了表示他们退出朝堂的决心,余家三位老爷同时递了辞呈。
  旁支那些,他们就管不了。
  这件事还未平息,朝廷又收到了江南那边的监察御史弹劾弘岭县县令的折子。
  弘岭县正是余家祖籍所在地,这次监察御史弹劾县令就是因为弘岭县的县令包庇余家子弟残害当地的读书人。
  弘岭县的一个书院,在当地非常有名。有两名学子极有才名,被当地的读书人誉为弘岭县的双子星。
  余家的子弟都在余家族学念书,和书院学子本无交集。
  但年轻人心高气傲,哪里听得别人比自己好。
  于是,余家有一个学子就老是和那两位攀比,还扬言这次县试必然是他第一。
  县试结果出来,果然是他第一。
  但答案公布出来后,就有人不服气,那两位觉得自己的答案更好,余家这位是因为县令偏袒。
  余家在当地什么地位,大家都知道。大家都信了那两人的话。
  结果,没两天,那两位学子,一位被人套了麻袋挑断了手筋,一位出城时摔了马破相。仕途断了。
  两人收集了些证据,告到了县令那里。结果县令偏袒余家人,不但没治那人的罪,还警告那两个学子不要胡乱攀咬。
  县令偏袒当地大族,这个问题很多地方都有。因为人家县令想要做些政绩,少不了当地大族的支持。
  但这位余家子弟也太嚣张了些。
  余家被弹劾的事,不知怎么的,突然在京城传开了。
  京城的那些考生哪里坐得住,又去了宫门口,要求彻查此事。
  他们并不是很关心被迫害的两人,反而对县试的猫腻耿耿于怀。
  又是余家人,且又牵扯到了科考。
  余家这是要干什么?从最底层的县试到京城的会试,他们都要伸手?
  朝廷也不含糊,派了都察院的秦副都御史前往江南,彻查弘岭县的县试和余家子弟迫害学生一事。
  给秦老大人做副手的是成国公的第四子。
  秦老大人到了弘岭县后,很快就将此事查了个底朝天。
  不仅弘岭县县令在县试中偏袒余家子弟,余家子弟迫害另外两位学子也是罪证确凿。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当地人听说京城的余首辅倒台,朝廷派了钦差来查余家。纷纷前来指证余家在当地所犯的罪行。
  什么抢夺别人的家传秘方,逼人为妾,贿赂县令等等。
  秦老大人经过一番查证,有不少都拿到了证据。
  要说秦老大人这一趟如此顺利,那是因为得到了江南当地大族文家的帮助。
  很多证据都是文家提前就收集好的。包括余家贿赂县令的事。
  且最早,也是文家将县试的事捅到监察御史那里的。
  裴翎和族叔裴江远去年为了谋一个三品京官,拿了两个江南的大族的把柄做投名状交给林文杰。
  文家就是其中之一。
  既然事情调查清楚了,江南余家和弘岭县县令,自然是按朝廷律例论罪。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