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当归喜欢公猫母猫?”潘中菊看向褚归,她无所谓公母,全凭褚归的意见。
“啊?”被问到的褚归愣了下,“不管公猫母猫,能抓老鼠就行。”
潘大舅点头记下,到时候他打听打听,给他们找一只抓老鼠厉害的。
热腾腾的开水蛋上了桌,贺岱岳煮了四碗,分次端到堂屋,省得潘家舅舅他们跟潘中菊谦让。潘中菊误以为贺岱岳煮了他自己的份,埋头喝了口甜汤,褚归溜下饭桌,站到刷锅的贺岱岳身后:“你吃了么?”
“吃了。”贺岱岳脸不红心不跳地撒谎,蛋壳已被他扔到后院喂鸡,毁尸灭迹。
“哦,那你放糖了吗,我怎么吃着没味?”褚归夹起一个荷包蛋送到贺岱岳嘴边,瞥了眼米缸,暗示贺岱岳自己识破了他的伎俩。
贺岱岳失笑,张嘴吃下荷包蛋:“我们一人一个,行了吧?”
粗瓷碗里的荷包蛋白白胖胖,汤里搁了白糖和猪油,吃进嘴里又香又甜,甜到贺岱岳心坎上了。
送走两位舅舅,贺岱岳开始做午饭,他根据张晓芳的菜谱调了碗简易版凉拌汁。
潘中菊在自留地里种了两种辣椒,一种本地辣椒一种朝天椒,考虑到褚归的吃辣能力,以及他和潘中菊忌辛辣,贺岱岳象征性地摘了两个本地辣椒切碎,与蒜末一起用热油泼香,加入酱油、白糖、陈醋搅拌均匀。材料有限,张晓芳菜谱里写的芝麻、五香粉他一律没放。
大蒜是潘中菊秋天种的,长到春天,拔起来捆成捆挂到墙上,够吃一整年。
贺岱岳用筷子蘸了点凉拌汁让褚归尝尝咸淡,褚归嘬了嘬:“我感觉可以稍微多一丢丢盐。”
将凉拌汁调到合适的咸度,贺岱岳把煮熟的紫皮长茄撕成了条,浇上凉拌汁,抽了双筷子递给褚归。
“三个字。”褚归伸手比了个三,“特别棒!”
白糖酱油提鲜,陈醋酸爽开胃,蒜香扑鼻,隐约带一点点辣,和水煮茄子本身的甜味相得益彰。
“芳嫂写的调味料我们缺了好几味,不知道县城能不能买到。”贺岱岳是亲自尝过张晓芳手艺的人,他十分清楚自己做的菜跟张晓芳做的菜之间的差距,褚归的特别棒里有七成是感情分。
“不用买。”褚归挑挑眉,“我们的调味料保证在路上了。”
以褚归对张晓芳的了解,她既然写了菜谱,指定会给他寄调味料。况且供销社顶多卖些油盐酱醋,哪有什么五香粉之类的。
贺岱岳上辈子做菜,放的调料翻来覆去也就是盐、酱油、醋、辣椒、大蒜几样,普通人家皆是如此。至于放白糖提鲜?想都不敢想!!
第44章
半明朗的天光裹着穿山拂岗的清风,照进了堂屋,贺岱岳碎碎念叨:“水壶里给你灌的是温水,可以直接喝,糖饼我做了八张,你在路上吃。中午要是赶不回来就在公社歇歇,等四五点钟太阳没那么晒了再走。”
褚归与杨桂平约好了六点在村口碰头,贺岱岳一路把人送到村口,杨桂平先到,草帽背在身后,冲二人打了声招呼。
“路上小心。”贺岱岳把水壶和背包从肩上卸下,褚归左肩挎水壶,右肩挎布包,军绿色的布包是贺岱岳在部队时发的,布料非常结实。褚归低头左右瞧瞧,莫名联想到了贺岱岳十六七岁刚参军时的模样。
“嗯,我跟杨叔走了。”褚归朝贺岱岳挥挥手,杨桂平在前面引路,行出数十米远,褚归回头,贺岱岳仍站在原地。
杨桂平放慢脚步迁就着褚归的速度,中途停下歇息了十来分钟,褚归把贺岱岳烙的饼分了杨桂平一张。纯白面加白糖的甜饼吃进嘴里是杨桂平愣了下,褚归再递第二张,他死活不肯接了:“我在家吃了早饭的,一张够了。”
细细嚼着嘴里的糖饼,杨桂平内心百味杂陈,一斤白面能换两斤粗面粉,两斤粗面粉,能抵他们家一天的口粮了。
怕吃多了赶路肚子疼,褚归填了个三分饱,活动活动手脚,继续爬坡过坎。
青山公社的卫生所是由几间门小平房组成的,禇归的事具体怎么个流程两个人均没有经验,杨桂平找到认识的医生说明来意,对方显然同样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看向禇归的目光充满了不理解。
他带二人去了所长办公室,卫生所的所长姓曾,四十多岁的年纪,褚归依稀从他身上了看到了京市医院副主任的影子,不是指面容身材相似,而是他们同为西医的气质。
“曾所长您好,我是来自京市回春堂的褚归,毕业于京市中医药大学。”褚归递上行医证明和褚正清以回春堂的名义开的介绍信。
曾所长站起来同褚归握了握手,他走的是西医的路子,未曾听过回春堂的大名,京市中医药大学却是知道的。
“请坐。”曾所长指了指他办公室内的椅子,看过褚归的行医证明和介绍信,他抬起头,“情况我了解了。”
大队办卫生所的案例前所未有,公社卫生所的人手都不够,哪轮得到大队。对于褚归的做法,他个人是赞成的,然而行医证明仅仅是一张纸,褚归必须经过现场的专业考核。
这样也是对困山村村民的一种保障,褚归表示理解:“我愿意接受考核。”
曾所长拿出了一套考题,规定褚归在两小时之内做完,考试地点直接设在所长的办公室,杨桂平在外等候,时不时从窗户探头望一望,神情紧张得仿佛被考核的是他而非褚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