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家里多一张嘴是小事,被雷劈了才是大事,未来肯定诸事不顺,什么时候去见阎王都不知道。见了阎王又会不会被打入18层地狱,也不知道。
  因此偌大的庇婴塔,落成之后,其实里面也就只有当天早上捡来的三个弃婴,且无一例外都是女婴。
  那些免费的义工,就成了弃婴们的临时妈妈。
  夏青黛拿下来的佛塔原型是大雁塔,做成了精致的砖木结构的模型,放小人国跟原版大雁塔几无差距,她用来当孤儿院。
  而神殿的原型,则是天坛的主体建筑祈年殿,被做成了一座黄铜的香薰炉子。祈年殿又称祈谷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原版现在就伫立于京城,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夏青黛选它做堆放“神物”的仓库,那些她放下来的米面油和奶粉、米粉,就都堆在里面。当然,毕竟是香薰炉子,四面是透风的,还需要再改造一下,比如加些玻璃窗什么的。
  细节方面夏青黛就不管了,全权由被她钦点为“神使”的闻人翊负责。后者对这项任务也甘之如饴,一点不觉得麻烦,毕竟这也是他累积声望的机会。
  这里发生的事,很快就在京城传开。从官方到民间,到处都是神的传说。
  甚至连远在热河的乾隆,都收到了京城留守官员们加急呈上的神迹奏折。
  无论是庇婴塔,还是等比例复刻的黄金祈年殿,都不是一件小事,上达天听是肯定的事情。
  就在乾隆一脸深沉地翻着这些怎么看、怎么离谱的奏折时,英国使团的主要成员在大清官员的陪同下,自京城往热河出发。
  主使马戛尔尼和副使斯当东,以及斯当东才十三岁、却已长得有成人那般高的儿子小斯当东,还有副使欧文,自然是一个不落,都要前往热河觐见皇帝的。
  从京城往北的这一路,道路平坦,景色宜人。有时候给欧文的感觉,甚至跟英国乡村差不多,包括田里劳作的农民神态都相似。
  相比其他人,欧文在路途中要轻松得多。坐在有避震装置和橡胶轮胎的拖挂式房车里,一点都感觉不到颠簸,甚至还能看书、画画,累了就在自带的大床上睡一觉。
  欧文用自带的司机,驾驶拖着房车车厢的越野车,一路吸引目光无数。
  王文雄和乔人杰两位汉官,中途还上来过两次借厕所。出门在外,最难的就是吃喝拉撒。
  反正处理马桶的事不用欧文亲自动手,对于别人的求助,他倒也没有意见。
  就这样走走停停,花了近一周时间,一行人终于到达距热河还有十二里左右的地界。这时除了行李车,其余车马都停下来了,该换礼服的换礼服,该排队的排队。
  到了天子脚下,队伍的氛围顷刻一变,再无散漫轻松之感。
  走在最前头领路的是一百位着装整齐的清朝骑兵,接着是英国的使团及华夏的官员。
  欧文也下了舒适的房车,与马戛尔尼和斯当东等人一起,改乘一辆安排好的英式军车。
  光是列队肃容,整理仪仗的准备工作就做了好几个小时,一直忙到午时,才终于再次出发。
  虽然最后的一段路,坐不了有橡胶轮胎的房车了,但对于欧文而言却也没有感觉多颠簸。
  只因现在他们所行驶的道路已经远非寻常的小马路了,虽然还不算御道,可也平稳至极。
  说起御道,居高临下俯瞰地面的夏青黛和英国人一样震惊。
  九月下旬,乾隆就要从承德避暑山庄回銮了,因此现在的御道已经开始修理中,与使团走的道路是平行的。只是除了皇帝的仪仗队,别人没资格在上面行走。
  一路过来,可以看到数万兵丁在御道上忙碌,有往路面覆盖黄土的,有平整路面的,还有在边上搭建营帐的。
  每当欧文等人的车队经过一处营帐,上面就会升起一顶小黄旗,并敲铜锣示意。
  在夏青黛的视野里,只感觉一路密密麻麻全是兵丁,像小蚂蚁似的星罗密布,怕不是得有十万人之多。
  这种尊荣,估计全世界就只有华夏皇帝有,反正夏青黛在欧洲是没有见过的。
  她参加过英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宫廷舞会,也亲眼见过英王和神圣罗马帝王,他们全都没有这么夸张的排场。
  还没见到乾隆呢,众人就已经可以深深地感觉到皇帝的威仪了!
  第539章 和珅和福康安
  一行人花费七天的时间,终于到了热河行宫。但他们还不能即刻去觐见皇帝,因为礼仪规矩还没有谈妥呢。不过乾隆倒是已经站在山庄的高台上,看到了英国使团。
  几人才卸下行李,征瑞又过来了,跟马戛尔尼说了会话儿,欧文没旁听,夏青黛自然更没有兴趣。
  只是欧文才要打算逛一逛给他们安排的院子呢,就有人通知他,说和相国要见两位副使,同去的还有斯当东的儿子小斯当东,和一位翻译官。
  带上小斯当东是因为礼单是由他誊写的。这少年颇有语言天赋,从英国到华夏的船上,跟着欧文和两位翻译官学习汉字,进步神速,写起汉字来也还算方正,因此就与欧文一起誊写礼单。
  和珅所在的行辕距离英国使团下榻的馆舍差不多一点六公里的路,要穿过热河城的大半街道,正好方便了欧文,以及趴在上空跟着欧文一起开新地图的夏青黛,观察这座城市。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