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

  厨房按秋华年的吩咐,把番茄中间的软籽掏出来试着种进土里,外面厚厚的皮和瓤切成碎块,先在锅里煸炒出汁水,再放入炒到半熟的鸡蛋,加盐和糖提鲜调味,出锅前来一把小葱花,后世经典国民菜“番茄炒蛋”便出锅了。
  能被称为经典菜的菜肴做法或许简单,但味道绝对能打,番茄炒蛋上桌后,大家迫不及待地品尝,一人一两筷头,不大的一碟子菜很快就见了底。
  春生咂了咂嘴回味,“难怪华哥哥一直想从海外寻找农作物,原来海外有这么好吃的东西!我本来还觉得,大裕的庄稼已经是最好的了,不明白为什么非要去找海外的。”
  九九戳了下他的头,“让你多读书你不读,别的不说,我们现在常吃的玉米,也是百年前从番邦传来的。天下万土长万物,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粮食,如果能找到更好吃、更高产的,裕朝百姓就不用饿肚子了。”
  春生知道姐姐说得对,扮了个鬼脸后继续去和红烧肉战斗了,他每天习武消耗很大,又在长身体的关头,饭量越来越大,个子也越来越高,快赶得上九九了。
  九九的话说到了秋华年心坎上,华夏一直是建立在农耕上的文明,有足够多的粮食,才能支撑起强大的国家,裕朝国力能这么强盛,与百年前传入的高产作物玉米也有关系。
  除此之外,秋华年想找到更多高产的作物与良种,也是为了改善裕朝底层百姓的生活,一直身居高位的人不会知道,有时候只是多半袋粮食,就能救一家人的命。
  番茄虽然好吃,但只能算在美食的范畴里,什么时候找到能养活无数人的高产土豆,秋华年才能彻底满意。
  这估计要等到天津港开设,他接触到足够多的外国商人,同时裕朝能派出自己的远航商队后,到了那时,他才有条件大范围寻找土豆等作物。
  祝经诚送给杜云瑟和秋华年的信通常言简意赅,讲清楚自己的见闻与计划,再介绍一下随信附赠的礼物的来历,便结束了。
  而送给苏信白的,那真是一页接着一页看都看不完,两三天就是一封,礼物也是一大箱子一大箱子地往来运,也不知他哪里来的这么多话。
  苏信白经不住秋华年调侃,每次收到信就匆匆溜走,一个人看完了再回来。
  秋华年调戏不了大猫猫,于是带着一股酸腔去找小杜大人的“麻烦”,不管两人天天腻在一起的事实,指责小杜大人不给自己写情书。
  最后杜云瑟专门抽出一整个下午的时间,陪着秋华年去城郊游湖赏景过二人世界,又写了几首诗赋,才把自家爱人哄满意了。
  就这样时间进入七月末尾,天气隐约有转凉的趋势时,祝经诚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准备返程了。
  他送回来的信中提到,这次他还带了两个想拜见“喜欢海外事物”的齐黍县主的外国商人,一个来自佛郎机,一个来自马六甲。
  第211章 佛朗机商人
  祝经诚在信里简要地说明了两个商人的情况,让秋华年有了个大致的了解,更具体的细节要等见面后才知道。
  在祝经诚给外国商人讲述的故事中,秋华年是一位年轻、富有、喜欢新鲜事物、不在乎金钱的地位很高的裕朝贵族,简称“冤大头”。
  所以这两个商人,都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从祝经诚这里得到前往天津觐见县主的机会,做着从县主手里大赚一笔的美梦。
  不过等他们到了天津,见到秋华年后,到底是谁更赚就说不好了。
  祝经诚没有买到番茄的种子,秋华年的信送过去时,把番茄当作新奇礼物的洋商已经离开了裕朝。
  不幸中的万幸,从那两颗蔫番茄里挖出的种子顽强地发芽了,一共冒出了十几株幼苗。秋华年亲自在院子里划了一小块地,上面搭了遮风挡雨的小棚子,把幼苗们小心翼翼地移栽过去,期待冬日之前有所收获。
  当幼苗长到两寸高时,祝经诚带着两个外邦商人回到了天津。
  天津府城有官方驿馆,两个外商都被安排住在那里,秋华年没有立即见他们,先让人盯着驿馆,暗中观察他们的性格与底细。
  来自佛郎机的商人是典型的欧洲人长相,皮肤苍白,泛着不健康的红丝,头发是暗红色的,膀大腰圆,体毛非常旺盛。
  驿馆小吏给秋华年汇报时神情很崩溃,说这洋人身上有好大一股骚臭味,驿馆给他准备了加了香草的水与去污效果最强的澡豆,每天洗一次依旧去不掉味道。
  不过据他自己说,等真正觐见县主殿下的那天,他有办法把自己变得香喷喷的。
  秋华年听到小吏的转述,着实是囧了一下,给小吏赏了十两银子作为精神损失费,让他回去和同僚们分一分。
  因为人种不同,很多欧洲人确实会比亚洲人体味重,这个商人大概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是正常的生理差异,秋华年不会因此有什么偏见,但他还是决定见对方时选一个通风透气的地方,这样对大家都好。
  另一位来自马六甲的商人长相更接近裕朝人,只不过更黑更瘦,有些尖嘴猴腮,他自称自己的先祖是几百年前从华夏大地逃亡到马六甲的汉人,真假无从考证,但他的汉语确实说得比佛郎机商人好得多。
  福州一带常年开设对外港口,有专门学习外商语言的官吏,为了筹办天津港,朝廷调了一批相关人才过来,不需要担心语言不通的问题。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