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孟圆菱在铺子里帮忙卖豆腐,眼睛时不时往铺子外面看,一看见秋华年,立即丢下手里切豆腐的木刀迎了出来。
  “华哥儿你可算来了,快给我看看糖!”
  “你倒是信我。”秋华年噗嗤笑道,“就不怕我没做出来?”
  孟圆菱不笨,拉着秋华年的胳膊道,“你真没做出来,今天就不会来了,快别卖关子了,让我看看。”
  “我昨天回家说我在杜家村认了一个能用高粱做糖的朋友,他们都不信笑话我呢!”
  孟圆菱拉着秋华年走进收拾得干净整齐的豆腐坊,整个清福镇只有这么一家豆腐坊,开了几十年口碑良好,除了镇上的人,附近几个村子的人买豆腐也都从这里买。
  中午时分,铺子里站着五六个等着买豆腐的人,这些人都是熟客,算是看着孟圆菱长大的,听见孟圆菱的话后纷纷看向他们。
  见孟圆菱拉着一个年岁不大容貌清丽的小哥儿后,几人都笑了起来。
  “菱哥儿,怪不得他们笑你,高粱做糖的事儿也就你们小孩会信了。”
  孟圆菱不服气地鼓了鼓腮帮子,“我不是小孩了!如果是真的,你们一人买一个糖怎么样?”
  有闲钱买豆腐的人都不差几文钱,他们本就是没有恶意逗孟圆菱玩的,想到麦芽糖一棍三文钱,这个高粱做的糖真的有也贵不到哪里去,都答应下来。
  “好好好,你让你朋友把糖拿出来,我们就买。”
  作者有话说:
  太多人说定价问题了,我索性详细解释一下(头秃)——
  主角定价低的四个原因:1.成本更低;2.附近消费水平太低,他没交通工具走不远,贵了没人买;3.急着赚快钱;4.知道族长和杜氏一族能提供一定的保护
  以下是具体论述qaq——
  【关于物价和成本】所有物价都是我查古代文献资料查出来的,以明清为主,找不到明清的参考了一点<a href=https:///tags_nan/songchao.html target=_blank >宋朝的(古代很多东西的物价高低,因为种种原因的影响,和现代相差很大。)
  高粱饴利润率是列了术式后计算器算出来的,我保证都是相对严谨的。
  (高粱的价格,甜菜根的价格,骡子的干活速度和小时价格,做一条糖需要的具体原料斤数和折损率,文里都有写清楚,可以自己算一算成本,再看看定价合不合理)
  【关于和白糖比价】主角做的高粱饴只是用了未改良的甜菜根,只有一点甜味,好吃是有口感和清香加成,无论如何都不能和真正的白糖比价格。
  【关于短期内的冲击市场和报复】主角现在没有交通工具,全靠双脚走,糖根本卖不远,就在自己家门口和镇上赚点快钱,根本冲击不了什么市场,也引不来大同行的报复。
  前面已经描写过,杜家村是一个宗族影响力很大的单姓村子,而族长又因为没回来的攻对主角照顾有加,所以在附近小范围卖高粱饴引发的小问题,完全可以由宗族庇护解决。
  【关于后续扩大市场】攻回来了,他有身份有硬关系,带着武官朋友 和举人谈笑风生时不时被县令请去说话,所以很快一切就都不是问题啦,over~
  第6章 采购
  秋华年把背篓放在地上,征得孟圆菱同意后,取出两个篮子放在豆腐坊靠窗的长桌上。
  他先取了一片柳叶,接着揭开装高粱饴的篮子上的白布,拿起一根糖条,纤长白皙的手指灵巧地动了几下,将柳叶横裹在糖条下端。
  嫩绿的柳叶映衬着红玉般的高粱饴,漂亮得像花一样。
  “拿柳叶包着吃,干净不脏手。”秋华年给每人递了一条包好的高粱饴。
  那些买豆腐的人看着手里精致漂亮的糖,一时不知该如何下嘴。
  “这真是高粱做的?多少钱啊?”
  先问清楚价格再吃,不然万一太贵,哭都没地方哭去。
  秋华年笑道,“一文钱一条,童叟无欺,是什么做的你们尝尝就知道了。”
  一文钱?哪有这么便宜的糖?
  几个人将信将疑地吃了一口,果真吃出了一点点高粱的味道,还有红甜菜根的味道。
  这两样东西都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常吃的,但从没有做的这么甜糯、这么好吃过,他们只能吃出原料,却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做的。
  一个戴着银耳环的妇人吃完糖后当即拍板,“一文钱一条是吧,给我来十条!”
  其他几人反应过来,也都买了几条糖打算带回去给家里人尝鲜。
  秋华年把糖一一用柳叶包好,帮他们放进篮子里,嘴里说着,“这糖叫高粱饴,是我琢磨出来的,以后我每天午后都会来豆腐坊旁边卖糖,想买直接过来找我就行。”
  这一下子就卖出了二十三条高粱饴,赚到二十三文钱。
  待人走后,孟圆菱摸出一枚铜板递给秋华年,“给我也来一条。”
  秋华年把钱推回去,“是不是朋友了?我请你吃。”
  孟圆菱嘻嘻笑着,对着阳光观察手里的高粱饴,“这居然真是用高粱做的,真漂亮啊,像花一样。”
  “我爹和我娘早上做完豆腐回家休息去了,我大哥嫂子在后面磨豆子,二哥驾车去李家村给办席的人家送豆腐,我想给他们都带几个。”
  孟圆菱又想掏钱,秋华年按住他,“我今天在豆腐坊里卖糖,就当我借用你家店面的租金。”
  接下来,只要有人来买豆腐,秋华年和孟圆菱就会顺便推荐一下高粱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