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而黄友仁的厉害之处还不仅于此。
高明远在任时,算不得一个好首辅,但是至少可以用“无功无过”这四个字来形容他,该是他分内的事情他也尽力去做了,从未有过推脱荒唐之举。
可别小看这“无功无过”四个字,高明远上要承受永康帝的猜疑,下要统领好百官,每日里处理多如牛毛的政务,思虑各项民生大计,安排各种章程。在首辅这个职位上,就是勉励做完这些事已经算是能力不错,能支撑整个朝堂那么多年、没弄出什么大乱子,无功无过已经不是一个不错的评价了。
而黄友仁走的,是完全和高明远不一样的路子。
林清试点下的三个开发私营铁冶的县城,到了这个月,正好将一季度的税银上缴国库,所收银两一共是十六万两白银,让永康帝对林清开放私营铁冶的计划十分信任,再也按捺不住,已经大笔一挥,宣布全国推广。
三处地方一个季度就是十六万两白银,那要是十个县,二十个县,一年又是多少两银子?
光是想想,永康帝就激动不已。
如今林清已经有了一份地方官员的名册,再加上永康帝的全力支持,他有信心将这个计划顺利地推行下去,然而就在林清忙碌于这些事物的时候,黄友仁却上了一道奏折。
奏折内容非常简单,先是对永康帝的政令表示支持,然后就是一顿猛地歌功颂德,说永康帝御宇多年、为国为民费尽心神,到了今年十一月就是永康帝的寿辰,希望户部可以拨银七十万两,造寻仙台为永康帝贺礼!
人说打蛇要打七寸,黄友仁这一次是真的捏到了永康帝的痛点上!
永康帝是虔诚的道家信徒,为了寻找仙途,可以不上早朝、不理政务、不见大臣,任何事情都没有他的长生仙途重要。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谁是这些年来谁是真正长伴永康帝左右之人,除了贴身太监刘全,就是王道长了。
在永康帝眼中,家国固然重要,美人也要享有,朝堂势力必须牵制,可是这一切都要建立在自己长生的基础上。尤其是年岁渐长,永康帝对长生的渴望越发强烈,而作为一国之君,固然可以任性如斯,但是有些事情,在高明远掌权的时候,却是屡屡遭到驳回,比如说修建寻仙台。
永康帝早就想要效仿古籍中的寻仙台样式,修建一座三层楼高的寻仙台,供奉道家三宝:玉清天宝君、上清灵宝君、太清神宝君,再修建亭台楼阁、修炼道场等等,初步预计需要七十万两白银,才能修建这个建筑群。
在之前国库如此紧张的情况下,七十万两绝非是一个小数目,而且高明远非常清楚,如果这个寻仙台真的开始修建了,七十万两只是起个头,按照一惯修建宫殿的路数,最终到落成,没有个一百五十万两,就不要去想了。所以,高明远一直是百般推脱,从来没有应下此事。
永安康心里念念不忘,但是脑子也还算清醒,知道国库银子确实紧张到寅吃卯粮的地步了,心中虽有不忿,但还是忍了下来。
只是如今,黄友仁竟然主动提出此事,而且还是作为永康帝寿辰之礼献上,并且还在铁冶所上缴了税银之后,让永康帝真正地龙心大悦!
黄友仁的这道奏折,让永康帝觉得,自己确实为这个国家操劳够多了,如今国泰民安,强敌不敢进犯,国库税银又大有指望,只不过花上七十万两银子个自己造个寻仙台,哪里还用的着推三阻四?
当即就下令,让户部拨银,黄友仁主持,工部动工,务必要在永康帝生辰前先搭建出整体框架。
于是乎,开放私营铁冶的税银,还没在国库捂热,就源源不断地流入到了寻仙台的修建中,而黄党官员也在其中大捞特捞,林清做的一切,竟是为了他们做了嫁衣!
如果说以前高首辅还在时,还为了自己的名节,经常劝谏永康帝;那么黄友仁为了保住自己如今一言堂的地位,则各处迎合永康帝。黄友仁极其擅长揣度人心,他知道永康帝不会任他一人坐大,但是永康帝自己本身又不想整日里处理朝政,他的心思全在长生大业上,所以黄友仁用讨好听话来满足永康帝在求长生上的所有要求,甚至还发布了一条天下能人异士的招募令,让这些人专门到皇宫中侍奉永康帝。
“岳父大人,如此一来,皇上会愈加沉迷此道,更加无心治理朝政。虽然这样做,可能会有损您在朝野中的名声,但是史册都是赢家书写的,只要您能真正地一统权势,那么想必以后史书上都是对您的溢美之词。皇上只要做他爱做的事情就可以了,我们做臣子的,要做的不就是为皇上办事吗?”
沈牧涵轻轻落下一子,棋盘上的局势瞬间变得晦暗不明,黄友仁欣赏地看了一眼自己这位小女婿,“哈哈”一笑道:“牧涵,老夫果然没有看错你!汝之才干,不下子房啊!”
若不是沈牧涵提议实现永康帝一直以来想要修建寻仙台的想法,黄友仁还没有那么多银子,这么快能收服人心。毕竟高党留下的势力太过雄厚,就算黄友仁想要极力拉拢,一口也吞不下这么多,还需要给出一点实际的东西来让新的追随者臣服,或是官位、或是金银,否则别人凭什么听你的?而现在,靠着林清开放私营铁冶之事,他们只要给他全面的支持,将银子收到户部之后,再以修建寻仙台的借口,可以从中不知道截下多少银子,正好解了他燃眉之急。
<a href="https:///tags_nan/kejuwen.html" title="科举文"target="_blank">科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