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因为那大虾干太大了,碗装不下,只能用盘子。
冬日蛋类本就少见,加上这大虾干,就更珍贵了。
只老太太和田浩有,二舅母三舅母都没有,田浩有些不好意思。
“有什么,你还小,多吃点,冬天就该囤膘。”二舅母笑着道:“这次送来的东西里,还有几个鱼翅呢,也给你一扇,回头自己煮着吃。”
“对,还有好多盏燕窝。”三舅母也道:“老太太和长生都多用一些。”
“燕窝挺好,这是什么?”田浩看到了一个油炸过的,干干的鱼干,看起来颇有食欲的样子。
“这就是个油炸小鱼干,你尝尝,酥脆的很,刺儿都不用吐。”老太太看他好奇,就让人给他夹了一条放在食碟里:“就是有点咸,要配饭吃。”
“那就配饭吃。”田浩觉得挺好,下饭菜就该这样。
不过没吃到咸鱼茄子煲,原因是茄子干要泡发,晚上做饭来不及了,就改成了宵夜。
果然,他回到破军院,在房间里打棋谱,跟田小宝玩五子棋,田小宝心不在焉,让他赢了好几次,后来干脆跑去后头厨房,等到了吃宵夜的点儿,就给他端来了咸鱼茄子煲,还有做的象眼小馒头。
因为咸鱼茄子煲用的是一个大砂锅做的,有些沉,是海潮用一个木头托盘端来的,下头还放着个小风炉,可以持续加热,不让砂锅变凉。
毕竟这是海味儿,要是凉了腥气重,还怎么吃下去啊?
田小宝则是拿了三个笼屉来,一个笼屉里头十二个象眼小馒头。
“怎么是你来了?”田浩看到海潮就笑了:“大厨亲自来送菜啊?”
“就是一些家常味道,少爷也不知道吃不吃得习惯。”海潮将东西放在了桌子上:“有的人吃不了这个味儿。”
“我能吃。”田浩道:“我今天还在老太太那里用了不少呢。”
海潮把砂锅盖打开,里头是煲的干干的菜,咸鱼干和茄子干都软了,没多少汤汁,他又撒了一把蒜末进去。
顿时香味儿就飘出来了。
“还真香唉!”田浩招呼海潮一起坐下来吃。
他跟长随们都是如此,以前是王破和任涯,后来就是其他的长随了,海潮也知道田浩的脾气,平易近人,也不跟他客气,就真的坐下来一起吃的宵夜。
“海潮你怎么会做这个啊?今天来的是什么人啊?”田浩拿着馒头吃着菜,觉得咸香可口。
要是有辣椒就更好了。
但没有辣椒有其他的传统调味料,放得多,味道也足得很。
“我家原来就是海边的人家啊!”海潮笑着道:“少爷知道的,这次来的人,其实是我堂叔,带了许多东西呢!”
“你堂叔?”田浩愣了一下:“不是在府里当差的吧?”
“不是,我这位堂叔啊,是在海边做巡检之职。”海潮不太好意思的道:“与我们这一支废了的水军不同,那是个好位置,不过他一直是走的国公爷这边的门路,不功不过吧,这次来是因为公事,走的官道,索性人手足够,车马也多,就带了许多东西来,拜会国公爷,同时也是看看我们这一支。”
巡检这个官职始于五代,从唐朝一路流传到了宋朝。
宋朝在沿江、沿边、沿海等边远重地都设置了巡检司。
这些巡检要操练甲兵,巡逻州邑,也受县官直接管辖。
这巡检一职虽然任务繁杂、职权深重,却只是一个正九品的小芝麻官,属于是吃力不讨好的类型。
但同样的,这巡检的油水可不少。
尤其是如今商业发达的时候,这个差事就更让人眼红了。
旁的不说,每天就算是不徇私枉法,光是塞进手里的荷包,就是一笔巨款啊!
“海潮你家有这样的门路,怎么还?”田浩就不明白了,有这样的亲戚,干嘛还去西北啊?要知道海潮家据说可是水军出生,西北最缺的就是水资源好么。
别说水军了,那里有的就只是沙漠瀚海,而不是江河湖泊。
“当年我们家的一位叔祖父,是犯了错误的,被发配西北戍边,但这么多年都没有跟南边儿断了联系,还有一些水军该会的东西,家里也会让子弟学习。”海潮苦笑了一下:“哪怕知道回去的机会很渺茫,但心里总有个盼头。”
他从小就喜欢水,不论是在河里还是在湖里,一入水就像是一条鱼。
不过他很少有入水的时候了,他父亲还记得一些,他祖父临终的时候,还心心念念老家那边的沙滩,大海,带着鱼腥味儿,以及飞在空中的各种海鸟。
“哦哦,怪不得杜威他们说你会番邦语言,都是海边人家出身,多少会一点哈!”田浩记得跟西北那外族人打架的时候,杜威就是这么跟他说的,定国公府的人一般都出身西北,会外族语言很正常。
不精通但肯定会听会说,交流无障碍。
但海潮会的番邦语言就有意思了,还会客家话呢。
这边可没有这么便利的条件,只能说是家学渊源。
“是,不过也不知道有什么用,我这一代还能坚持,下一代就未必了。”海潮笑了笑:“现在这里连水都摸不到。”
“大冬天的摸水多冷啊!”田小宝听了个稀里糊涂,但他知道冬天冷得很,玩水是不行的。
“就是,大冬天的你还想摸水?别摸一手的冰就不错了。”田浩吃了两个小馒头:“没想到咱们海边还有人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