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马家在这一代,就哥三个,留下俩,在府中算是家生子里不错的了。
  只是兄弟俩都成了亲,且经常需要往外跑,故而没在府里的下人房居住,而是在府外后面隔了一条街的平安坊那里住。
  那里也住着定国公府的族亲,虽然就三个,但周围都是定国公府的人,倒也安全且团结。
  且这两兄弟家人口也不少,媳妇儿能生的很,他们两家也不缺吃喝穿戴,各自都有好几个女儿儿子的,自然,也都是靠着定国公府。
  女儿还小,且府里不缺丫鬟,但儿子却可以搏一搏,万一真成了长生少爷的长随,那可是个肥差啊。
  日后长生少爷出府,独自顶门立户,肯定重用他们这样知根知底的人。
  老太太跟夫人们对他的态度且不说,就定国公府这三代以来唯一的表亲,以后不管是定国公还是世子,都不会让他没了着落。
  给他做了长随,等于是抱上了铁饭碗。
  马胜家里和马三儿家里都有合适的小子。
  “那倒是,但是你家孩子,识文断字吗?”薛鼎听了这话,也琢磨了一下,他家也有合适的小子,就是他本打算,让自家的三小子给世子做个长随来着,或者亲兵也行。
  一般做了亲兵有了军功之后,主家都会放了奴籍,转成军籍,日后再有军功还能转成官籍。
  直接走仕途的路子。
  如果是奴籍转良籍,那需要三代之后才能科举考试。
  且其中说法,麻烦多多。
  仕途最看重出身,军旅却不拘一格,全看战功说话。
  薛鼎提了这个条件,马三儿犹豫了一下:“认识字儿,不是睁眼瞎,但要说学问,肚子里还真没多少墨水。”
  “那希望不大啊!”薛鼎这一点就比较有底气了,他家的男孩儿,他都从小教的认字,大了之后还特意调去了小学堂那边,站在学堂门口充当小厮,顺便蹭先生们的课,先生们给少爷们讲课,他们就在外头听。
  甭管偷学了多少,好歹能说两句之乎者也,子曰诗云。
  别人没这么便利的条件,他有啊!
  “选长随又不是选书童,干嘛非得识文断字啊?”马三儿郁闷了,谁兴致勃勃的时候,被泼了一头冷水,都会如此。
  “那是长生少爷,你以为是咱们家的少爷们啊?”薛鼎却道:“长生少爷聪明伶俐的很。”
  “薛大管家你这么看好长生少爷?”马三儿有些惊讶呢,薛鼎这位大管家,那心气儿高的很,一般人他都看不上眼。
  对长生少爷以前都是轻描淡写,不会如此夸赞。
  就是家里的几个少爷,他都很吝啬说几句好话。
  但是对长生少爷,却如此看好,这可不多见的事,
  薛鼎点头:“当然,长生少爷极为聪慧。”
  “你平日里对谁都很少有赞赏的时候,这会儿却将长生少爷夸上了天。”马三儿不由得大为惊奇:“长生少爷真的那么厉害?”
  “你在外院不知道后头的事情。”薛鼎伸出一根手指头:“只说一点,那位长生少爷,博览群书,且融会贯通,人长得瘦弱却胆子极大!才十五岁就敢见死人,还敢翻看尸体。”
  马三儿点点头:“那倒是少见。”
  都是在高门大户里做奴才的人,又是家生子,他们从生下来就看惯了这府里的荣华富贵,交往的人家也多数都是这附近四个国公府中,其他三家的奴仆下人。
  各家都有一些消息来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各家下人之间的互通,有些时候,他们比主家更容易知道一些内幕。
  定国公府家风这么好,是因为他们府里没出什么纨绔子弟,没干什么欺男霸女、天怒人怨的事情。
  其他三家就不同了,大兴城里最不缺的就是勋贵世家,高门大户。
  各家的孩子也都是金尊玉贵一般的养大,不说经历风雨吧,但也极少有这么小就敢看死人翻检尸体的小主子。
  更逞论,这位小主子十四岁的时候,就考中了举人,不是在北地,是在江南,文风鼎盛之乡。
  那学问肯定是很好的呀。
  “所以选长随,不能目不识丁。”薛鼎也开始琢磨了:“不止要识文断字,恐怕肚子里也不能少了墨汁子,不然,怎么伺候长生少爷?”
  “那也得试一试,不用做贴身长随,做个随扈的长随也行啊!”马三儿是打定主意,要将家里的小子拉出来遛遛了。
  跟薛鼎这位大管家打了个招呼,他就从角门那里出了定国公府,急急地往家里赶。
  马三儿的家,在平安坊八里弄的最里边儿,有些偏僻,索性占地面积可不小,家里就马三儿媳妇和三儿子在,他大儿子在庄子上当庄头,已经娶了媳妇儿,生了个三岁大的小孙子。
  二儿子在府上的马房当差,是个赶车的,还没娶亲呢。
  三儿子今年十六岁,但从小不愁吃穿,人长得也壮实的很,身手也有,今天没在家,想是出门耍去了。
  只是马三儿的这个媳妇儿长得不错,别看已经是个妇人了,却徐娘半老,风韵犹存。
  如今正在家里带着已经八岁了的小女儿,教导孩子做针线,女孩子太小了,正在教她简单的打络子。
  见到马三儿这下午就回来了,有些惊讶的站起身来:“怎么这个时候回来了?”
  “府里有好事儿。”马三儿就跟她说了,长生少爷要选长随的消息:“咱们家三小子正好合适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