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一些人打听到了女眷那边是同样的状况,都在议论纷纷。
“听说女眷那边也是卫家和刘家人坐两个主桌。”
“秦王妃和娴仪公主和瑞郡王妃关系不好,被塞在了角落里。”
“……”
马功和马啸父子如今掌着兵权,在武将中地位超然。
卫如萱知道马家曾经是镇国公府提携上来的,如今亲近秦王府,就把他们父子安排到了最偏的角落里,和邵家兄弟在一起。
马啸现在任两营总督拱卫皇城,年轻有为权势滔天,满朝文武都会给他一个面子。
被扔在这个角落里,他一肚子的气,冷笑一声道:“瑞郡王府待客之道,微臣算是领会了。秦王妃是瑞郡王的亲嫂嫂,娴仪公主是瑞郡王的亲姑姑,两人都被扔在了角落里,想必秦王殿下今天过来,也会被安排在犄角旮旯里面。”
说完这句话,马啸和马功起身离开了这里。
邵隽良和邵隽守兄弟二人也没有说什么,随着马家的人离开了。
几位年迈的阁臣看了看萧嘉善,他们倒没有说什么难听的话,却也没有给萧嘉善面子,起身离开了这里。
几人站在魏朝顶峰多年,整个王朝决策大都出自他们之手,活了半辈子,竟然被区别对待,让人这般羞辱,说出去都没人相信。
英国公郑参一把年纪了,他是郑家当家老爷子,本是皇亲国戚,卫如萱把他和郑舒安排在了第四桌,仅次于卫家和刘家。
郑参心中恼火,什么都没有说,让郑舒扶着他走了。
郑老爷子一离开,十几个攀附郑家的大臣也离开了这里。
陆陆续续的,竟然有一大半的人连饭都没吃就走了。
剩下的这些要么是萧嘉善同辈的兄弟或者没底气走人的,要么是刘家和卫家的人。
萧嘉善看着空了一大半的宴席,他心里瞬间惊慌,说不出的焦虑突然浮上了心头。
他也不知道接下来做了什么,一整天竟然就过去了。
所有宾客都散了。
萧嘉善觉得自己这阵子改变很多。
得封郡王之后,他以为自己变得清醒而理智,明白了世态炎凉人心冷暖,开始脱胎换骨。
现在却发现,他其实还和以前一样,面临各种突发事情,不知道怎么应对和解决。
第134章 小别[4]
次日瑞郡王府的笑话便在京城里传开了。
颜谕在邵家抱着养在骆氏房里的小公子。
小家伙还没两个月大,看起来小小的一团,手脚都软乎乎的,嘴巴还吐着泡泡,现在还没起名儿,都喊他小五。
骆氏性情宽厚,骨子里带来的东西怎么都改不了。
她让小公子的生母住在同个院里,平时能照看着。
张氏笑着道:“是我的话,生了孩子就打发回翎城去,大嫂这性子,换个人家恐怕要被欺负死。幸好小五的生母也是个老实人,一天到晚的没闹什么事儿。”
这孩子太小,颜谕没带过小孩,总怕一个不小心把它从怀里摔下来。
奶妈嬷嬷和丫鬟都在两边站着,一个个都不敢发出一点声音。
颜谕把孩子递给了骆氏抱着:“大舅和舅妈都听说了这件事情?”
骆氏浅浅一笑:“老爷和夫人昨晚来了信,问候娘娘和王爷安康,还说让您给小五起个名儿。”
颜谕道:“家中这么多长辈,我来起名不合规矩,应该让老夫人想个名字。”
骆氏以为颜谕看不上这孩子,便点了点头:“好,回头和老夫人说一说。”
张氏还记得颜谕平时喜欢吃些什么,一早便让人做了各式各样的茶点送过来,几个人一边吃东西一边说话。
秦王出门办差的事情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月颜谕一个人在府上,张氏继续和她说说笑笑:“一早上就听丫鬟说,连城里的百姓都拿瑞郡王府的事情说笑,这回瑞郡王府的脸面都丢尽了!”
萧承冀和萧嘉善从小到大都是对头。
现在萧嘉善刚被封郡王,势头重新起来了,前两天还有人议论说皇上又喜欢上了五皇子,要冷待秦王。
结果,瑞郡王府就出了这桩事。
颜谕有几分好奇,让霍旺出去打听了一下。
事情传这么快,背后肯定有人推波助澜。
萧承冀不在京城,颜谕没轻举妄动,想看看哪边在煽风点火。
霍旺领了差事赶紧出去,到了一处酒楼要一盘子肉一壶酒,一边吃喝一边和其他人说闲话。
“你们知不知道瑞郡王府的事儿?”
“知道!谁不清楚这个?听说去瑞郡王府做客,客人都分三六九等,皇亲国戚上好酒好肉,尚书将军吃些差的,要是普通人去,还没进门,就让人家拿扫帚扫出来了!”
“人家都是看身份的,不是王爷侯爷,给你一碗残羹冷饭。”
“……”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本朝在朝为官的不少官员都出自世家,毕竟各个世家提供的资源和人脉并非一般人家能够比较的。
但不是所有世家都能长久的延续下去,子孙不济或者站错了位置,一两代人的功夫就能让一个煊赫的大家族变得半死不活。
大魏官员还是以科举为主,如今当权的很多文臣,大多出自于曾经辉煌后来凋零的大家族,有些还是旁支,几代之后就成了寒门。
这样的家族子弟往往自尊心最重,最看重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