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颜谕笑眯眯的和郑氏说着话,声音轻软温柔,嗓音就像钩子似的,说的还都是郑氏爱听的,钩着人不住地往下听。
郑氏到底还年轻,被颜谕几句软和的话说下来,她心里的那股子气瞬间就烟消云散了,甚至看着颜谕递给她茶水,还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自己忙接了过来。
她心里有点惆怅,要不是郑家、七皇子府与秦王府一系列的矛盾,说不准她和颜谕还能好好的做一对知己朋友。
只可惜两人立场都太复杂,注定不能交心。
灌了几口迷魂汤,郑氏把七皇子受伤的事儿抛在了脑后,留下来吃了顿饭打道回府。
吃饭的时候萧承冀就回来了,兴文向他禀报说七皇子妃来了,这俩女人在一块儿,萧承冀过去不大好,等郑氏离开之后,萧承冀才去了颜谕的住处。
次日萧承冀去了宫里,天热后皇帝的身体转好许多,看着更有精神了。
七皇子那天晚上搞出来的事情,确实成了扎在皇帝心口的一根刺。
建兴帝明知道一切都是算计好的,那名舞女说出来的话也是提前安排的。
但他还是恼怒。
恼怒自己已经老了,或许在年轻女子的眼里,他真的不如健壮的儿子有魅力。
可他是天子,堂堂天子,竟然会被比下去。
这导致建兴帝这几天不想看到萧承冀,每次想起萧承冀,在自豪于最像自己的儿子竟然成了如此英挺威武的青年的同时,也会生出些许的酸涩和嫉妒。
萧承冀从来不会有这么酸酸唧唧的想法,那些伤春悲秋无病呻吟的想法,和这个比较和那个比较的念头,几乎就没在他脑海里存在过。
他只看眼前事,从不想回到过去某段时光,更不想成为别人。
所以建兴帝这两天不高兴,萧承冀更不高兴,皇帝赏给他这么个女人,弄得自己王妃发了这么大的火,竟然还不高兴。
等建兴帝见到萧承冀,心里那点酸涩与灰败很快便消失了。
他知道自己撑不了几年,虽然频频召唤年轻的妃嫔,实质上他已经力不从心了。
作为皇帝,还是要继续为大魏朝下一个储君铺路。
六皇子的正妃有了身孕,萧承冀的正妃迟迟无所出,这也是压在建兴帝心口上的一块石头。
所以萧承冀想让建兴帝把那名舞女弄走,建兴帝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你府上人少,留着吧,封她个侍妾,你王妃身子骨弱,能生出孩子就给王妃养。”
萧承冀本想说“您这是想气死王妃”,可说出来又担心建兴帝觉得颜谕善妒容不下人。
在大魏朝,女子善妒可不是什么好名声。
况且颜谕又不是真容不下人,府上那些只要不闹不作妖不害人,颜谕从不把她们叫来立规矩,该有的也没克扣过。
七皇子这边肯定要再打压打压,这小子几个月来太嚣张了。
郑舒的夫人关氏被赐死,关家抄家,他也受到了影响。
最起码从前都以为郑舒会承袭爵位,朝廷虽然还没有把世子之位给他,众人都觉得是他这个嫡子的。
关家这回事让他和世子之位擦肩而过,从此郑舒这一脉没了爵位。
不少人以为郑家二爷能捡这个便宜,恰好七皇子娶了郑家二爷的女儿,他要是能承袭英国公之位,七皇子的助力更大。
就连七皇子也是这么想的。
郑家在魏朝一手遮天这么多年,建兴帝不可能让下一个君主也被他们左右。
建兴帝和萧承冀商量了一番,建兴帝的想法是夺去郑家爵位,世袭罔替的英国公只到郑参这里,可他又怕太后和他闹。
萧承冀冷冷勾唇,最后提了一个意见,把世子之位给了郑参那个不起眼的三儿子。
这样一来,太后就算来皇帝跟前闹,也不会闹得太厉害。
建兴帝深深看了萧承冀一眼。
不少人觉得萧承冀为人嚣张跋扈喜欢动手,实际上论心机论城府,其它皇子都比不过他。
郑家三爷的生母是个不起眼的姨娘,去世也很早,他在郑家也不起眼,为人平庸,而且子嗣单薄,仅存的一儿一女都病病歪歪的,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注意到他。
这个消息一出,皇后和太后都傻眼了。
皇后还是希望皇帝给她嫡亲的大哥一个机会。
太后这阵子以为郑家二房一脉要上位了,经常让郑家二爷的夫人来宫里。
没想到畏畏缩缩不像人样的三爷捡了这个便宜。
郑家三爷没什么当官儿的本事,在朝廷里甚至连个官职都没有。
郑家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要是落在这样的人手里,那还有什么前途可言?
太后一听到这个消息,果然又跑到了皇帝跟前闹。
第123章 爵位[3]
郑太后来闹的时候,萧承冀就在宫里,陪在皇帝的身边。
大魏朝的规定就是后宫不得干政,但规定是规定,朝廷还规定不能犯罪杀人呢,每年还不是那么多命案?
郑太后是建兴帝生母,当初皇帝上位的时候郑家也出了不少力,加上建兴帝倚靠郑家给他办了不少事,从建兴帝年轻时起,郑太后的态度就很强硬。
这两年郑太后老了,半只脚要入土了,做事反而缓和了起来,开始考虑皇帝的想法。
这回萧承冀出的主意实在太损了。
比起直接褫夺英国公府的爵位,把世子之位给郑家三爷,那是又体面又阴毒,兵不血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