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去年家里还不太有钱,所以买不起那么多做罐头和蜜饯的糖,今年程景生上集市背回来两大罐子冰糖和白糖,他们家终于可以想做多少就做多少了。
  水果罐头冰冰凉凉的,汁水甜蜜沁香,冬天窝在热炕上开上一个,吃一口就是透心的爽意。
  杨青青今天要做的罐头有几种,秋桃,雪梨,葡萄,还有后山上摘的山楂。
  除了山楂之外,所有的水果都要洗净沥干后去皮去核,放进小坛子里,加入冰糖和白糖,灌满凉白开,然后连坛子放进大笼屉隔水蒸上一刻钟,趁热封口,放在阴凉的地方,能吃一个冬天。
  自从程景生准许他上蹿下跳了之后,杨青青就像阵旋风似的,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把家里上上下下的活都干了个遍。
  今天,他做完了罐头,竟还有半下午没事做,于是跟程景生说了一声,又拿了根杆子到后山打梨去了。
  程家后山上,有不少野梨树,结的梨子真是不少,杨青青尝过,味道倒是很甜的,就是口感木涩,跟姜腊梅种的没法比,直接吃是会噎死人的,杨青青就准备把它们熬成秋梨膏。
  程景生给人看病,每天都免不了要说很多话,杨青青发现他有时嗓子不适,特别是秋冬干燥的时候,半夜有时会咳嗽一两声,该给他喝点润肺的养养。
  梨子里加几颗红枣和生姜,切成细碎的果茸,倒入水里煮上两刻钟,滤出渣滓后,只剩纯梨汁继续熬煮,熬上一个半时辰,梨汁就会变成金红的梨膏了。
  等到锅里冒着大泡,梨膏浓稠如蜜的时候,就算熬到了,盛出来装进罐子里,冬天喝水的时候放一勺,很是滋润清火。
  杨青青把未满和如愿一起放在摇篮里,放在厨房自己身边,然后忙活了一下午。
  程景生关了诊室的门,进了厨房的时候,就看见杨青青正用筷子头把秋梨膏点在如愿的小嘴唇上。
  小如愿尝到了嘴巴上的甜味,就咯咯笑。
  “来的正好,”杨青青看他进来,连忙说,“等会用这个给你冲茶水喝,润一润。”
  程景生这才明白他下午为何费那个劲去打那并不好吃的野梨,心中一阵暖意。
  十斤的梨,才能熬成一小罐秋梨膏,把梨切碎的的功夫就要不少时间,何况熬梨膏还要在旁边守着。
  杨青青一向不算是个有耐心的人,却能为了他做这么费功夫的东西。
  “给我也尝尝。”他抱着杨青青说。
  杨青青笑话他:“景生哥,你也是小孩吗?”
  但还是觉得很有趣,也依样用筷子头沾了秋梨膏点在了他的唇上。
  程景生一笑,低头吻住了杨青青,杨青青一愣,便也轻笑着张口含住了他的唇,秋梨膏的甜味渐渐融化在两人的吻中……
  太阳快落下去的时候,程润生他们终于回来了。
  程景生和杨青青都很想知道三弟这回考得怎么样,连忙出了院门,远远就看见程润生他们一脸的喜气。
  “中了没有?”程景生连忙往前跑了几步,急忙问。
  村里人都知道程家老三这是去看榜的,也都好奇结果,看他们回来了,早就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询问。
  “你自己说。”程润生一脸喜气,鼓励三弟。
  “中了,二哥,我考中了!”三弟激动道。
  他们因路程远,感到看榜的地方已经中午了,榜前稀稀拉拉都没什么人了,但一点都不影响一家人的喜庆。
  程润生老远就看见了三弟的名字,虽然排名并不靠前,但实实在在是考中了秀才的功名,柳长英都高兴得跳了起来。
  虽说秀才离做官还远的远呢,对于走科举路的人来说,考中秀才才只不过是第一步而已,后面还跟着举人跟进士,多少人考到老也迈不过后面那两道门槛。
  但对于没什么家世的乡下农民来说,考中秀才已经是光宗耀祖、闻所未闻的大事了。
  最起码,杨柳村这几十年的两代人里,三弟是第一个秀才。
  何况三弟年纪还小得很,今年也才十八岁。
  村民们都沸腾了起来,柳根义听说了,也连忙过来了,问了详细后,心里很是高兴,这事对于他这个里长来说,也是脸面有光。
  “咱杨柳村,今年总算是有件喜庆事儿了。”柳根义感慨万千。
  自从春天的徭役,到了夏天秋天,多少人都得了那虚弱无力的病,后来到了秋天,村民又纷纷卖地求生计,要不是牛灵溪从牛家沟拉来了不少粮食,保不齐整个村子都要打饥荒了。
  柳根义作为里长,这一年过得着实是愁肠百结。
  古代人对家乡的责任感都很重,村里出了个秀才,要是以后发达了,肯定会帮衬村里的大小事务,不少乡村都是因为出了一两个能人而富裕起来的。
  “里长,我肯定会造福乡里的。”三弟也确实如此说。
  这年轻人就是热心,把柳根义感动得不行,拉着三弟的手老泪纵横的。
  第098章 程景生到底咋了?
  里长说什么也要请三弟去家里吃饭,还说,要把三弟的大名程慧生给刻块匾,挂到村里的祠堂去。
  “他又不姓柳,也不姓杨,往哪个祠堂挂呀?”村民纷纷笑话柳根义。
  村里除了杨柳两个大家,其他杂姓人户都没有专门修祠堂,只是在自家祭拜祖先,柳根义这提议的确有些不伦不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