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明明没人看。”杨青青撅嘴。
程景生就笑,觉得自己夫郎这样孩子气甚是可爱。
“你要不要跟我一起去摘桲椤叶?”杨青青提议道。
程景生便说好,顺便可以去打些柴。
这里的冬季寒冷且漫长,从农历十月起就要猫冬了,家里得备多多的柴禾,因此,家家户户从夏天开始就得攒着柴禾。
于是,程景生便拿上一根扁担,杨青青挎上柳条篮子,想了想,又拿了条渔网,两人一道上山去。
清晨的山林空气清新,连味道都恨不得是绿色的,杨青青顿感神清气爽,又因程景生在身边而很有安全感。
二人找到一片柞树林,杨青青一边摘树叶,一边听着程景生在不远处咚咚的打柴声。
桲椤叶饼,最正宗的吃法是水芹菜猪肉馅,不过,眼下不逢年不逢节的,乡下没有猪肉。
所以,两人进林子前,就先把渔网下在山溪里了,杨青青想着,要是能做鱼肉馅的应该也挺好吃。
不许久,桲椤叶就摘了半筐,足够用的了,杨青青便在四处搜寻,想找找有没有水芹菜。
这时节已经过了水芹菜最茂盛的时候,也不知还能找到多少,不过杨青青还是发现了一小片,虽不多,也够一把。
程景生还没打完柴,杨青青就继续采蘑菇。
他有些不认得有毒没毒,但程景生很擅长,所以他就找看着像能吃的都捡了,等拿回去再让程景生把眼生的挑出来。
等程景生打完了柴,就看见杨青青的小篮子已经满了。
篮子里琳琅满目的,除了树叶、水芹菜、蘑菇之外,还有从柞树叶上摘下来的几个柞蚕茧。
蚕茧里面就是柞蚕蛹,把外面的丝茧剪开,蚕蛹拿出来,可以油炸或者烤着吃,很香。
杨青青摘叶子的时候找到了好几个,就拿在手里跟程景生炫耀,脸上带笑。
程景生也笑了,抹掉了他头上沾的草叶,问:“你爱吃这个?”
杨青青点了点头,一边跟他一起往山下走,一边问:“你呢,爱吃吗?”
程景生说:“很少吃。”
“你怕虫啊?”杨青青活泼地问。
“不是怕,”程景生笑了,揉了揉他的脑袋,“留着给你吃,这个很补身体,比鸡蛋还好。”
其实他没说的是,这个东西少,所以一般都是给嘴馋的小孩吃的,怕杨青青炸毛。
杨青青什么都不知道,嘿嘿笑。
二人回到溪水边下了渔网的地方。
夏季鱼类繁盛,甚至还有虾,没想到这不到一个时辰的功夫,网里就有了好多收获。
清溪透澈,杨青青远远就看见网里的大鱼了,惊喜地往前小跑了几步。
“哇!”
跟春天的开河鱼不同,这季节的鱼已肥了,个个大只,大柳根一条能有杨青青的小臂加手那么长。他们就这么随便下一网都能有这样的收获,不敢想到了冬天冰钓的时候能有多大多长的肥鱼。
所谓“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真不是开玩笑的。
程景生脱鞋下水,起了网,把收获物都倒在溪水边的石头上。
大柳根啪啪扑腾着,手指长的小青虾也蹦蹦跳跳,看着就鲜活,杨青青连忙往桶里捡,最后数数,总共有四五条大柳根,几十只虾,还有两条吉花鱼,虽不太大,但这鱼刺少,全是蒜瓣肉,这样中等大小的也不耽误吃。
有了这些足够一大家子吃到撑,剩下小些的杂毛鱼他俩就不稀罕,都放生了。
这时节的鱼没有开春时的干净,得开膛破肚清洗,若回家再杀反不方便,于是程景生就用带来的剪刀在小溪边给几条大鱼都收拾了,连鱼鳞都刮干净,只剩净肉。
杨青青要提着装鱼的桶,程景生没让,他一只手稳着担满柴的扁担,还能腾出一只手提着桶,杨青青只要拿好他的篮子就行了。
杨青青现在已经会根据太阳的位置判断时间了,做完了这些,也就早上八点左右,两人迎着晨光回家。
刚进村口,就见姜腊梅和柳四婶结伴正往山上走。
“娘!”杨青青兴奋地喊了一声,往前小跑几步。
姜腊梅很高兴,问他俩干啥去了,杨青青就给她一一看了他俩一清早的战利品。
程景生从桶里捞出两条大鱼,一条给姜腊梅,一条给柳四婶:“娘,婶,你俩拿回去吃。”
她俩还想客气客气,但两条大鱼已经被杨青青给放进她俩挎的篮子里了。
“你俩上山干啥去?”杨青青问。
“捡核桃去,听人说山核桃都有熟的了。”姜腊梅道。
杨青青眼睛一亮,他最爱吃新核桃了,就说:“娘,我也想吃。”
“大馋小子,你就知道吃。”姜腊梅笑着用手指戳了他额头一下,“都成亲了,还天天想着吃。”
杨青青撅着嘴腹诽,他本来就是个厨子,不天天想着吃要想着什么?
“行,等会儿回来了婶给你家拿一大口袋。”柳四婶满脸慈爱地大方道。
程景生身上担子不轻,他们不好过多闲聊,于是很快就告别了。
到家把东西放下,杨青青还惦记着核桃的事。
他跟程景生说:“景生哥,咱有空也去捡核桃呗,多捡些攒到冬天都能吃呢。”
虽然还有大几个月,但一想到漫长的冬天,杨青青就盘算起来了,古代又没什么娱乐活动,要是再没点零食,冬天岂不是要无聊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