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盛寻见他说得如此漫不经心的模样,皮笑肉不笑地扯了扯嘴角。
盛邛轻轻碰了碰剑柄上的玉环,“但他说的话倒也不尽是这般无用的。有些事确实要师出有名。”
盛遇来见情况不对,赶紧拉了拉盛寻的衣袖,小声道,“哥,这些事情我回去会和你解释的。云邛身后那些人是盛元帝留下的,敌众我寡,惹不起。”
“你说什么?盛元帝?”盛寻满脸不信地摇了摇头。
盛遇来低声解释道,“盛元帝留给我父皇的手札里简要提过一些事,父皇仙逝后又把手札传给了我。我根据手札和民间的传闻猜到盛元帝留下的一支秘密军队需要一枚玉环召集。”
至于民间传闻里凭玉环可以统领三军的话应该只是夸大了,盛元帝不会留下这样动摇国之根基的隐患。
“所以你跟着我来雀安县,并非为了好玩,而是想找到这枚玉环?”盛寻不禁退后了半步,面无表情地问道。
“……也不全是。”盛遇来如同被放在火上炙烤一样。
他并不想伤害盛寻,但盛寻在他登基前就已经是王爷,手握重权,甚至扪心自问比他更适合那个位子。他学到的那一点点帝王心术迫使他留了个心眼。他隐瞒了玉环的事,在得知有人冒充凌王后,不仅没有告诉盛寻,反而策反了贼子中的一人为己所用。
如今这一切全被盛邛逼着捅破了。
“你既然知道我们的身份,拿着这玉环,莫非是想谋逆?”盛寻知道如今的局面并不适合与盛遇来纠结那些事,真正危险的是眼前这个言笑晏晏的男人。
“假冒凌王殿下之人许我高官厚禄,我没有同意。殿下不但不奖赏反而给我扣上这样一顶帽子,真是让人大开眼界。”盛邛咧嘴畅意地笑着。他身后的众人均严阵以待。
“你们仅靠一枚玉环就听他号令吗?”盛遇来严肃着脸,脊骨挺直着,初显帝王的威仪。他全然意识到盛寻那样说的深意。眼前之人若想颠覆皇权,先前那贼子与之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盛邛把玩着袖中属于宋鹚的那枚玉环,心说,一枚或许不足以如此,但两枚可以。
众人如同冷血的兵器,守候在盛邛身后,丝毫没有理睬盛遇来,仿佛眼中并没有这个年轻帝王一般。
盛寻抽出随身的配剑,抬手直指盛邛眉间。
盛遇来看着眼前这一幕,手指不自觉地颤动了一下。盛寻就这样站在前方,守护着他的弟弟,他的帝王。
他们并没有血缘关系,却与他们的父亲之间一样亲如兄弟。他们的父亲幼失怙恃,有幸被盛元帝带走,盛寻的父亲比盛遇来的父亲大上一岁,相同的遭遇让两人心心相惜。
三年以后朝堂上百官再次请愿盛元帝考虑后代传承之事,盛元帝未娶妻,大手一挥把盛遇来当时年仅十岁的父亲立为储君。盛寻之父则被已经是金吾卫统领的宋鹚收养。
先帝聪慧,在盛元帝教诲下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帝王,他在盛元帝36岁时被收养,巧合的是在他登基十余载后的36岁那年也有了唯一的儿子盛遇来。但盛遇来并未展现出相同的天赋。比起朝堂,他似乎更适合江湖。先帝无奈,却也只好悉心教导他。可惜他与盛元帝一样在40多岁时英年早逝。盛遇来被迫年纪轻轻登上帝位。
与盛遇来恰恰相反,盛寻的父亲受宋鹚和后来的即胜大将军教导,传授武艺,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忠君爱国。盛寻却一身反骨,最崇拜的是开创盛世、深谋远虑的盛元帝。他身上有不同于父亲的野心。
这样的错位,终究会让两人分道扬镳。
可今日之事却让盛遇来不确定了。
盛寻心中其实有一杆秤,或许他并不太认同何为忠君,但在野心之上还有兄弟情谊。他不忠君,却可以忠于一人。宋鹚和父亲对他大概并非完全没有影响。
盛寻上前几步,迅速割断盛邛额前的一缕发丝。
盛邛笑意丝毫未变,一手伸出两指牢牢钳住他的剑刃,另一手接住断发面露惋惜。
“殿下这是想直接引诱我背上谋逆的罪名吗?”盛邛不再有其他攻势,行云流水般收回了手后退一步。
身后众人目露凶光。
盛邛脚尖轻点,执剑上马。
“二位成兄,京城再会。”他扬鞭踏马而去,一如来时。
他们未反应过来,一道金轴已经落入盛遇来怀中——那是一道三十年前的圣旨。圣旨上盖着盛元帝的玉玺印章。
圣旨上写着墨迹未干的字,龙飞凤舞,恣意潇洒。那是他们熟悉无比的字迹——出自云邛之手。
“封他做王爷?还想入户部?”盛寻哼了一声,捏着剑柄死死地看着盛邛亲手写的圣旨。
盛遇来也觉得他过于嚣张,不按章程,甚至算得上威胁。但这圣旨上的印章看样子却是真的。
刑云军领队的将士上前一步,行了标准的军礼,“陛下,凌王殿下,这并非主上的请求,只是他的告知。”
“你最好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盛遇来率先开口。
将士刚毅的脸庞上神色丝毫未变,继续道,“主上说,若是不信,他那还有先帝遗诏。”
对盛邛来说,不过是随手写一下的事情。
盛遇来都有点想收回先前的想法了。盛元帝连空白圣旨都能留下,真有不动摇国基的理智吗?
“他姓云,总不能封他做异姓王吧?”盛寻直接气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