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至于家里会不会翻天覆地,崔小郎这会儿哪里还顾得上。
这一日,贺兰小学堂多了一个助教夫子,听说是个俊得像玉人一般的小郎君。
“比郑夫子的兄长还要俊?”郑二郎人虽然不在怀朔了,但是他的传说还在。
“还要俊!还要面嫩!”
“走起路来像仙鹤一样好看!”
一时间,崔小郎成了整个怀朔的“头条热搜”,男女老少都在谈论他,更有不少人家起了心思,想把家里姑娘送去贺兰小学堂上学,企图来一场刺激的“师生恋”。
“你也不看看你家姑娘长什么样,人家小郎君能看得上?”
算盘打得啪啪响的妇人脖子一梗,嚷嚷道,“怎么不成样子啦,你看贺兰家那个谁,以前也是黑黢黢,黑炭一样的,自打去小学堂上学,一下子就便漂亮啦!”
“再说了,又不要人家小郎君负责什么的,就借个种,他还占了便宜呢!”北地民风之彪悍可见一斑。
又有说,“听说新夫子姓崔,顶顶的高门大户,如若把二虎子送去上学,度化度化。”
“成!反正家里如今活计松快许多,让二虎子去学认字,学算账,以后说不定能做个掌柜。”
总之,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许多人家都准备将孩子送去上学识字,贺兰小学堂顿时变得火热起来。
“还是要免费吗?”面对火热的报名盛况,郑令修与贺兰定商议。
“免费。”贺兰定大手一挥,“苦啥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整个怀朔才几个孩子,他贺兰定负担得起。
“要是其他地方过来求学的,那可要收个伙食费了。”贺兰小学堂不仅教学免费,还免费提供早晚各一顿饭食。
“当然,我也不是冤大头,对于那些不好好学的,学得不行的,考试不合格就退学。”周练、月考已经成了套在学生们脑袋上的紧箍咒。
当然,大部分孩子都是非常好学的,都很珍惜学习的机会。
但是每个人的资质都是不一样的,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学问。按照眼下的生存环境,大部分孩子完成基础的认字和算术后,其实更适合去学一门手艺。
“趁此东风,进行学堂改制吧。”郑令修问,“那份计划书您看了吗?需要改进吗?”
学堂改革的计划书贺兰定早就看过了,修改意见也有,但是还存在实施困难,“夫子的招募是个问题。”
“孙良医那边我跑了许多趟,他不愿意来学堂授课当夫子。”贺兰定叹气。
时人对于知识、技术的传承非常谨慎保守,大多是父传子,子承父,要是没儿子,就收徒弟,当做半个儿子。如贺兰定这般将秘法、技艺敞开了让人学的,才是奇葩少数。
“匠人们那边也不是很乐意。”那些从宫里来的工匠,都是祖传手艺,代代相传,万万不会将吃饭的手艺交给外人的。
虽说贺兰定是这些工匠们的主子,可是也没法以势压人。这些工匠们执拗得很,脑子里像是有石头堵着了,倘若硬要他们传授独门技艺,他们能直接以死明志。
郑令修却笑,“如今没问题啦,崔真什么都能教!”
虽说世家垄断了知识,但是他们对家中子孙的培育教导那是真的严苛——无论是哪个年代,谁都不愿意阶级滑落。
就拿崔真来说,“他可能连田地都没有下过,但是他熟读农书,可劝农桑。”
“他不是医师,但是他认得的草药兴许还多过孙良医,学过背下的方子更是不知多少。”
“世家子弟并非都是吃喝玩乐无能之辈。”
幼时开蒙,识字写字;其后读书,“仅仅是启蒙就要学习常识、历史、文学、地理、音韵、道德、礼仪。”
启蒙之后才是“主菜”:学习儒家经典和其他诸子百家论著。
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崔真那真的能够以一当十,“他什么都能教!”崔小郎浑身都是宝!
“大善!”贺兰定去了一项重担,倍感轻松。他将小学堂改革的事情全权托付给郑令修,“支钱、采买,都可以去找阿鹤。”小学堂有一本自己单独的账册。
“定不负所托。”郑令修信心满满。
原本的小学堂实在是个草台班子,郑令修既当夫子,又当管理员,除了备课教学的时间,她好要抽空自学来提升自己。
这一回改革,郑令修将自己从基础教学中解放出来,她选拔了两个资质不错的女学生,让她们负责基础的认字和算数的教学——贺兰定为她点燃的星火,她想要传下去。
“这下子你们是夫子,就能领到薪水了,就安心在学堂待下来,继续学习。”
两个女学生都十四五岁,放在眼下都算晚婚了,家里已经在帮她们相看合适的结婚对象。就算不结婚,也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不会放任她们继续读书学习。
郑令修着急推行小学堂的改制,其中一小部分原因是为了这两个女孩子。
“阿月,你想当良医,《神农本草经》已经背下了吗?”郑令修看向其中一个女孩子。
这是个明艳漂亮的胡人女孩儿,长长卷翘的睫毛,明亮如蓝天般的眸子,她跪坐着凸显出少女的身姿——她已经是个大姑娘了,可是为了心中的梦想,硬是顶着家人的压力“赖”在了小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