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不过,这次她倒是没有越过工坊管事,直接向自己报告,倒是规矩不少。
  阿季不敢直面贺兰定,似乎自己一切阴暗的小心思都逃不过郎主那双澄清的眼睛。她垂着头,声音支吾,让人竖着耳朵听了半天听不清内容。
  “唉!郎主又不吃人!你声音大些!”大管事着急,觉得自己发掘的人才在郎主跟前丢了脸。
  “无妨。”贺兰定大约知道阿季的心结,便对大管事道,“你说,她说,都一样。知道你举荐人才的功劳。”
  “是!”大管事高兴应下,接过阿季的话介绍起新发现来,“羊毛的分拣还需要更加细致。除了要分羊绒和羊毛,羊身上不同位置的毛,品质也不同,适合织造的东西也不同。”
  “肩膀部分的毛品质最好,精纺出的样品有一种丝滑的光泽。肚子上的毛品质最差,建议都送去压毛毡。”
  贺兰定听了连连点头。随着北地羊毛制品的兴起,羊毛市场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这个时候,谁家能推陈出新,谁家就能走得更远;谁家能够品质更优,谁家就能立于行业领先水准。
  “粗放制造的时代终将过去,我们贺兰家这般精细化分拣是符合市场需求的。”那些世家贵族们有的是钱,就怕没有足够好的产品从他们手里掏钱。
  收到肯定的大管事嘴巴咧到耳朵,搓搓手,又指向一旁的阿季,“我个大老爷们想不到这么细的地方,都是阿季的功劳。”
  说着,大管事举荐阿季做羊毛工坊的分管事,专门负责技术教研和新品创新。
  “她虽然不是咱们贺兰族人,但是是个有本事的。”大管事心胸开阔,选拔人才不仅摒弃郎男女之别,也不排斥外来人员。
  贺兰定自然同意,同时夸赞大管事,“你也是好的,贺兰部落有你,是贺兰的福气!”
  “哎!”大管事笑眯郎眼睛,圆滚滚的脸盘子越发显得喜气。
  参观之旅从人员提拔开始,算是开了好头。而大管事对整个羊毛工坊的运转流程了如指掌,且也明白贺兰定对羊毛工坊未来的发展计划。
  因此,一路上都是他在和工匠交流,提出工坊改造的需求。
  而贺兰定只需要背着手,带着耳朵听就行了——这才是大老板该有的待遇嘛!
  直到此时此刻,贺兰定才真切感受到:不一样,真的不一样了。
  两年的努力和发展,增多的不仅是贺兰部落的仓库存粮,还有族人们的能力和智慧。
  看着侃侃而谈的大管事,谁能想到在两年前,他仅仅是一个放羊很靠谱的羊倌呢?如今他可是手底下管着两百多号人的大管事了。
  不是敕勒川出不了人才,而是贫瘠的土地上再好的种子也开不出花,长不成参天大树。
  在贺兰定感慨的功夫,大管事和工匠组完成了对接,敲定好了工坊改造工程。
  “改造归改造,不能影响了日常的生产。”这是大管事的最低要求。
  工匠组拍着胸口保证,“放心,分步改建,丁点不耽误日常。”——开玩笑,他们连给皇帝改建宫殿都不会影响朝庭办公,一个工坊改造,还不是手到擒来。
  “都对接好了?”见双方谈的差不多啦,贺兰定才抬步上前询问情况,“可存在什么困难的地方?”
  工匠组直言,“郎主这工坊预期使用多久?”不同的使用年限,造法可不同。主要是草原上的木材、石材都是稀罕物件,能少用就少用。
  贺兰定却道,“要方便搬迁。”大魏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乱起来,届时,牛羊马儿都能带走,可是工坊、食肆这些固定资产可就难搬迁了。
  工匠们若有所思,思索片刻后,点头,“明白了。”
  虽然不明白郎主为什么要提这样的要求,但是世代服务于皇家的他们明白一个道理:领导说什么就是什么,少问多做,活得久。
  羊毛工坊的扩建改造工程不仅顺应了发展的需求,更加提供了许多的工作岗位。流民营中的大部分流民都被调配去了改造工程的工地。
  人多力量大,庞大的改造工程因为流民们的加入进展神速,才五六日的功夫地窝子便已经挖好了坑。
  在建设流民营的时候,工匠组就提出了挖地窝子的设想。但是当时时间紧,人手又不足,地窝子的计划便搁置了。
  原本工匠们还扼腕叹息,无法一展所长,实现自己的脑中构想。谁知,刚过完年节,大工程便来了。
  “给郎主干活可真好。”匠人们感叹着。
  充足的资金,充分的信任,从来不瞎指挥。贺兰定简直是所有工匠心目中的梦中雇主。
  “等开春了,我想把家人给接过来。”这些工匠流放过来时,有的是家属随同一起的。但更多的人考虑到北地苦寒,并舍不得家人们跟过来受苦。
  谁知,苦头都是在路上吃的。自打进了怀朔镇,更准确地说,自打为贺兰家干活,那是一日苦头都没吃过。
  每日吃好穿暖,还不用担心在头顶上的雇主无理取闹——比如,某个工匠就被宫中娘娘喊过去改造宫殿。改造的要求是:风水布置务必让人生不出儿子。
  摔!他们是工匠,又不是巫祝。
  安稳的生活,对于未来的信心,让不少流放者们生出了将家人接来怀朔的念头。
  “在怀朔,只要不是懒到根子的家伙,就能活下去。”不知不觉中,这么一句话在怀朔广为流传,还插上翅膀飞过大青山,传到了朔州,传到了恒州,传出了很远、很远……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