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江熙向林三爷炫耀道:“我家小甲真是聪明。”他眼看林三爷手腕起了密密麻麻的鸡皮疙瘩,心里就舒坦。
晚间小喽啰回来,把肖旦的话原封不动说给江熙:“她说信你个鬼,糟老头子才不会生病!”
“我哪有老!她呛人的角度倒是清奇!”江熙气得,把要烧给金作吾的纸钱都撕成了齑粉。
三更半夜睡不着,越想越气,控制不住打了花靥一掌:“都是你!”打完后立马悔了,合眼装睡。
花靥从梦中惊坐起来,一脸茫然。
第135章 山大王(11)
丧事过了最忙碌的十天,众头领终于收拾好了情绪,聚在一堂,讨论起山庄归顺朝廷的事宜。庄众六成支持,两成观望,两成反对。少数服从多数,大方向确定后,便是具体行动安排。
林三爷:“东凉在阙州驻军有十万,从东凉本国调兵到阙州最快一个月时间。现在北方风平浪静,最好趁他们人少打一个措手不及,将他们撵出阙州,然后迅速锁城。”
花靥:“就三爷的话我指出一点,阙州接壤的宣州、棠州、沙州一直有军队部署,东凉只是没有战时朝前夕惕,可从未松懈。他们培养了众多细作耳目,一旦察觉大齐军事异动能迅速调兵布阵。若想攻其不备,我们的动作要极快极细,不是易事。”
但是时候反扑了。
如李顾所言,攻占阙州的东凉就是一根插进大齐心脏的毒钉,十年来一直刺痛大齐的五脏六腑。
莫说军队日夜操练,北方更是全民皆兵,凡有空地便是练武场,小孩学会拿筷子起就学会了搏击,男人不说个个身强力壮,但没一个软骨头。
四年前,阙州内爆发了一场反击战,原因是东凉的一小支兵痞进村调戏妇女,被村民用扁担活活打死,冲突发酵,东凉排出三千士兵要镇压“大齐刁民”。
在东凉的统治下,阙州的大齐百姓一直过着下等人的日子,被奴役被欺压,横竖是死,便视死如归,于是一万人揭竿而起,虽然武力悬殊,还是跟三千东凉士兵拼了个同归于尽。
大齐士兵响应攻城,双方分别死伤两万,东凉及时叫停,大齐也撤了兵,这场战火便草草了之。
“我们都不怕死,朝廷那个龟孙怕个鸟毛!我们供上去的税粮都他娘养了一群废物!”
百姓们大骂军队孬种,给这场规模不大的战事起了一个侮辱性的名字——“龟缩之战”。
不是齐军不想报仇,而是打成平手已属勉强。曾经失城尚能怪罪江熙出卖,当时再打下去,恐要就要暴露出劣势。所以军队只能默默挨了唾骂,更加刻苦地练兵。
但也是这一战,让朝廷看到百姓的决心和军队开始有了能与东凉匹敌的实力。
如今大齐的军力更上几层,时机已经成熟。
江熙问道:“阙州城内有多少大齐百姓。”
花靥:“五十万。”
江熙:“一旦开战,东凉军队会杀害州中百姓吗?”
花靥:“他们不敢。如果动了阙州的百姓,激怒北方,沙州、棠州、宣州两千万百姓少说能集结出三百万壮士奋击。但不能保证他们不会鱼死网破。”
江熙沉思了一会,道:“所以我们要显露出能击退并反吞他们的实力,令他们忌惮,而不敢动阙州百姓分毫。”
花靥:“是的,这就是朝廷迟迟不肯出兵的原因。皇帝要的不是胜过东凉一成,而是十成,但朝廷的军队还远远不达胜过东凉十成的实力,三成都不到。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博得皇帝宽宥及封赏,最主要的是补上这七成。”
反对归顺的头领火冒三丈,大骂道:“他奶奶的,咱们兄弟个个骁勇善战,出五万人比得过他们十万人,我们愿意帮朝廷一战,皇帝就该感恩戴德,还挑起来了!咱就五万人,皇帝要就要,不要咱就窝在山头上,咱又不是没了朝廷的认可就不能活,不伺候了!”
江熙:“不要暴躁!这年头草寇可不好当,皇帝也不忌惮我们,若把皇帝惹急了,搞不好先剿我们。”
如今南方百姓安居乐业,造反之事不再同过去一呼百应,皇帝政绩又可圈可点,横纵对比其他国君,毫无争议能进前十,要再有人说萧郁是个昏君,韶州百姓第一个跳出来扇他嘴巴。
其实那些愿意出征的庄众,大多不是为了博取朝廷正名,而是阙州失守他们有推卸不了的责任,赎了此罪,才对得起“义军”二字。
那名头领想拱火都拱不起来,虚了,不敢正眼瞧江熙,道:“我可没说什么对付朝廷的话,咱就在山上种田打猎,又不下山打家劫舍,哪又得罪朝廷。”
江熙:“嗐,虽说能相安无事,但大伙不就是想下山过安生日子么,你不想下山,你的儿女不想?反对的话就不要再说了,还是想想那七成吧,万一真想出个妙计,解了皇帝燃眉之急,咱们封官加爵,光宗耀祖,岂不皆大欢喜!”
众人讨论许久,未得良方,倒是江熙率先想到一个法子:“有了,我们不攻阙州,从宣州出关,假作乌须国遗民攻打东凉的乌须州!”
乌须国是东凉两年前吞并的小国,现为东凉国的乌须州,乌须州与阙州相隔三百里平原。在乌须州边境开战,回头就能反攻阙州,必然引走阙州的东凉军队的注意。
又他们用的是乌须遗民的名义,东凉则不会针对杀害阙州百姓。
修水五万的兵力攻打乌须州三万东凉守军,有六成胜算。如果东凉国从本国调兵,他们就溜,东凉一旦撤兵,他们回头继续侵扰,不断拉扯,耗尽他们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