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发生了,沿途体会到了下层百姓的苦难,探望妻子时发现小儿子竟然饿死了,这其中的痛苦单单是想一下就难以接受,更别说杜甫本人。
  “他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那字字句句听得人揪心不已。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更是让无数的百姓痛哭起来,有人回想着饿死的亲人,看着天幕泪流满面,他们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唐太宗看着直接就哭了,朝堂上的气氛非常不好。
  始皇帝在皱眉,汉武帝看着天幕心情也很是沉重。
  杜甫:“!!!”。
  看着眼前的酒菜,脑海里就想着他小儿子饿死了这件事情,看着天幕,有点不敢相信,真的会发生吗?
  李白和高适也愣住了,听到这样的事情,谁心里能伤心难过。
  但这并没有结束,“安史之乱”爆发,战火来袭,百姓流离失所,更是让人心都提了起来。
  被困长安时,写下了《春望》。
  听得许多人都痛哭不已,特别是此时正在经历战乱的位面。
  天幕介绍着杜甫在这段时间的经历,感受着战争带来的苦难,创作了不朽得到史诗,三吏三别。
  开始念着里面的内容,无一不展示着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
  杜甫,李白,高适等人听得心惊,这还是他们心目中的大唐吗?
  唐太宗已经擦了好多次的眼泪,看史书的时候心里就特别难受,但听着天幕所念的内容仿佛将苦难具象,使得他感受得更加深刻,到最后已经泣不成声了。
  这就是诗的魅力吗?
  百姓们只感觉到沉重和压抑。
  其他各个位面的皇帝和文武百官,他们都没有想到被天幕那样夸的大唐竟然也有这样的一面。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生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男声用低沉的声音念出来,这一刻,天幕之下没有一个观众能笑得出来。
  所有人的感受基本上都差不多,苦,实在是太苦了。
  天幕继续介绍,客居秦州,漂泊蜀中,归乡途中,波折丛生,漂泊无定,饥饿困苦伴随着他的晚年,最终死在了前往岳阳的小船上。
  男声描述得非常详细,声音也充满了感情,所有人听着想象着那样的画面,哭成仿佛会传染一般,此时此刻困苦的人们不知道是在哭杜甫还是在哭他们自己。
  而男声最后念的是一首《登高》。
  “风急天高猿萧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低沉的声音,配上沉重的音乐,让听到这首诗的所有人内心好像都像是被压着一块石头一般,堵得难受。
  他们终于明白杜甫为什么叫诗圣?也终于知道为什么会有哪一句“杜甫从未年轻过”的话了。
  他的诗明明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可在那样的历史动荡下,他人生的后半程几乎被苦难填满,听着天幕这样的介绍,谁又能轻松得起来。
  杜甫迷茫地看着天幕,撇嘴想哭,又没有眼泪,最终只能看向李白,“太白兄。”
  李白又能好到哪里去?
  只能张开双臂,“子美,无妨,还未发生。”
  杜甫和他拥抱。
  高适看着两人,独自喝着酒,他很清楚,战火影响的绝对不止子美一个人,他和太白也在其中。
  天幕没有再说话,只是播放着音乐,留一些时间给观众朋友去体会,去缓解,去消化。
  等到差不多的时候,男声的语气轻松了一些,“太宗陛下。”
  红着眼睛流着泪的唐太宗听到天幕叫自己,抬头去看,“去未来旅行一定要好好照顾我们的子美哦。”
  这完全不用天幕说。
  “不仅仅是我们的诗圣他值得,还因为他是你的六世外孙哦。”
  唐太宗惊了一下,随后哭得就更厉害了,若真是这样,明明身负皇家血脉,却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关键是明明那么有才华啊!
  别问!
  问就是非常难受。
  唐太宗一边哭又一边想了那孩子的遭遇,心里恨不得将李隆基拽过来暴打一顿,都是这不孝子孙的错。
  而他的臣子们也能理解陛下的心情,别说陛下了,就是他们的后背中有这样的孩子,骄傲的同时更多的是心疼。
  正在安慰杜甫的李白:“!!!”。
  感觉不需要再拥抱了,天幕都这么说了,只要朝廷还有聪明人都知道要厚待子美。
  也挺好的!
  他真心地希望那些战争和困难都不要发生。
  “恭喜我们的杜甫,祝你和李白在未来旅途愉快。”男声的声音恢复了平常的调子。
  杜甫想到明天就能和太白兄一起去旅行,心情稍微好了一些。
  高适目光紧紧地盯着天幕,他们三人一起的,太白过了是子美,子美过了是不是就应该自己了?
  “他是‘诗魔’,十六岁凭一首诗名动京城。”男声继续介绍下一位,“他写诗力求通俗易懂,‘老妪能解”;他忧国忧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他位面的人,又是唐朝的?
  唐太宗高兴的同时又有些忐忑,担心又是一个像杜甫那样悲惨的诗人。
  唐朝后期以及后面的位面许多文人已经猜到了他是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