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紧接着,就是皇后的质问。
  “怡太常在,对于此事,你还有何话说?”
  苏沐瑶听到皇后的质问,才转过头,看向乌拉那拉氏时,微微挑了挑眉。
  “你还有何话说?”而不是“你有何话说?”
  多了一个“还”字,意思可就不一样了。
  苏沐瑶不傻,自然能听出里面的区别。
  这是要以皇后的身份来压制她,试图直接给她定罪?
  但凡是正常人,遇到这样疾言厉色的质问,还是来自当今皇后,都很难稳得住。
  苏沐瑶也有点,但因为之前皇史宬的事,她知道皇后大概率是向着诺萱的,所以还算有心理准备。
  心里虽气,面上却不显。
  苏沐瑶缓缓起身,向皇上、皇后方向福身行了一礼,垂下眸子,不紧不慢的说道:“启禀皇上,嫔妾有话要说。”
  她的一举一动皆从容不迫,看起来温柔得体、不卑不亢,和阶下哭哭啼啼的诺萱形成了鲜明对比。
  众人看着她温柔的样子,微一怔神。
  面圣时,确实就该是这副样子。
  雍正微拧眉头,正打算处置舒舒觉罗氏,却被苏沐瑶打断了,他抿了抿唇,犹豫了一下,道:“你说。”
  苏沐瑶勾唇道:“方才舒舒觉罗氏说的,她幼时与嫔妾是紧邻,两家交好,她常来找嫔妾玩耍,在此期间,嫔妾还教她弹过琵琶……这些话,皆是真的。”
  此话一出,惠泽殿里所有人都愣住了,包括旁边的皇后乌拉达拉氏。
  乌拉那拉氏眼里满是不可置信,她本以为,瓜尔佳氏说“有话要说”,是要开口替自己解释,却没想到,她一番话,竟直接承认了诺萱的指控。
  她是疯了吗?
  苏沐瑶当然没疯。
  不但没疯,她还很清醒。
  诺萱指控她的这番话,完全没有真凭实据,但她为什么敢说呢?
  因为,“碰瓷”这件事,从古至今,根本说不清。
  放到现代,有监控摄像头拍到还好些,若没有摄像头,那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麻烦的很。
  还有一点就是,诺萱话里的背景是对的,原主瓜尔佳氏确实和诺萱认识,而且很熟悉。
  所以诺萱这些话出来后,效果就类似于现代网络上的那些“小作文”,真凭实据没有,全是情感输出,但总有不明真相、心疼“弱者”的吃瓜群众,吃这一套。
  舆论的力量是可怕的。
  那么,正常来说,摆在她面前的,有两种选择。
  第一,和诺萱对嘴对舌,殿前辩论;
  但她又不能否认说,她不认识诺萱,因为,在场的人,不是名门显贵,就是王亲贵胄。
  这种事情,一查就查到了。
  那辩论的结果,只会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毕竟,在别人眼中,她既承认了曾经和诺萱交好,那她再说:“我从没教过诺萱弹琵琶。”
  别人会信吗?
  就算信了她,难道心里就没有疑问了吗?
  口舌之争,争不出一个结果。
  且只要她一下场,诺萱的这盆脏水,就算没把她泼一个结结实实,也多多少少也会溅到一些。
  且这样做的话,岂不是让诺萱达到目的了?
  诺萱弹琵琶出错,拉她下水,就是要通过抹黑她,挽回她自己的名声。
  古代人,尤其是古代女子,名声有时候比性命还重要……
  她何必要和诺萱“同归于尽”呢?
  第一个选择,是弊多利少。
  第二个选择,则是直接否认,说自己没做过这件事,然后默而不谈,交由皇上处置。
  看刚才的样子,雍正应该是会向着她的。
  他是皇上,一句话下去,在场的所有人都得闭嘴。
  但借助权势,只能保证别人不敢明面上谈论这件事,但背地里呢?
  舆论这种东西,压的越猛,反弹的越厉害。
  中国人骨子里具有两个特性,一是天然的对弱者的同情心;二是对强权的反抗精神。
  雍正向着她,其他人自然就会觉得,诺萱说的是对的。
  那等她成了雍正的妃嫔,今天雍正不由分说,向着她的事,更成了板上钉钉的铁证。
  连带着雍正的名声也会被连累。
  情况就更糟糕了。
  历朝历代的皇帝,哪怕对某个妃嫔稍微偏宠一点,御史和谏官都会上书弹劾,更不用说,有引诱圣明君主失察之罪的嫌疑了。
  八王和九王是雍正的敌对党,方才在那里一唱一和,不断地挑灯拨火,明摆着是想找机会做文章。
  她又岂能傻乎乎的入局,成为他们弄权的棋子呢?
  所以,第二个选择,看似利大于弊,但却是后患无穷。
  这两个选择都要不得。
  那应该怎么办呢?
  苏沐瑶顶着一众,或诧异、或不解、或质疑的目光,抬眸看向雍正。
  雍正眉头紧拧着,眼中带着浓浓的不满。
  早知道,她会肯定舒舒觉罗氏说的话,他就不让她开口了。
  女子的名声一旦毁了,是什么后果,她不知道吗?
  他费尽心力的想要维护她,她倒好……
  雍正虽然在生苏沐瑶的气,但心里却已经为她找好了借口。
  她年纪轻,头一次遇到这种事,又害怕朕不会护着她,所以有些慌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